□ 熊彬彬
垃圾分類過程復雜、難度大,精細化垃圾分類全面普及很困難,在商品消費琳瑯滿目的今天,產品的過度包裝、消費種類的增加、全民消費力增強讓垃圾總量劇增,由垃圾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成為了城鄉發展的“痛點”之一,針對這一現象,安康市出臺《安康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正式啟動垃圾分類工作,提出了“建立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制度,逐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總體目標,以點帶面探索安康城區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機制。
然而當前,安康垃圾分類工作困難大、壓力重、涉及面廣,加之基礎設施薄弱等一系列問題,讓問題雪上加霜。筆者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農村人口多且居住分散,農村垃圾量大面廣,由于村里缺少規范的垃圾填埋場,在較為偏遠的山村,村民會將垃圾隨意傾倒在看起來不是很礙眼的朳里、地邊、坎下、溝旁,既沒有收集,更談不上清運和處理。
因為面對垃圾分類的倡議,需要在農村這片土地下狠功夫。農村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單薄,對亂丟亂扔、道路堆放、隨意焚燒等垃圾處理亂象見怪不怪,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安康市以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號召全民參與、倡導綠色生活,讓垃圾分類宣傳活動進村、進鎮,走到村民身邊,打破村民“不知道怎么分”“很麻煩不愿意分”的思想顧慮,讓村民了解分類、愿意分類、方便分類,變認知為行動。
同時,安康農村山大人稀,在基礎設施建設、回收中轉、集中運輸、環衛工人勞務費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農村垃圾處理成本高。針對這一情況,安康市從全盤考慮、統籌推進、綜合施策狠抓制度體系建設,以機制促改善,以改善促發展,讓垃圾分類有“章”可循。可借鑒高新區周家營社區做法,其以“專人分揀、積分兌換”的方式,推進轄區內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開展,既減少垃圾運輸和人力成本,又引導村民參與。
垃圾分類是一場“拂塵”行動,以前端減量、中端分揀、末端規范處理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讓一無所用的生活垃圾向“黃金”過渡,為建設“美麗鄉村”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