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潔
近日,《安康日報》頭版刊發了市住建局(人防辦)工會委員會發起“垃圾分類我先行”倡議消息,號召推廣普及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為了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奉獻各自的一份力量。 對此,筆者以為,做好垃圾分類,要從小事做起,比如從點外賣做起。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外賣行業的興起,確實解決了不少人的吃飯問題。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用戶規模達3.55億人,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占比高達63.3%。在這個數據的背后我們應該看見,這樣的外賣方式,每周至少有4億份外賣飛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最少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4億個塑料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的廢棄。全國每天產生的外賣垃圾規模就達到3600噸。隨著外賣訂單持續走高,產生的外賣垃圾也“水漲船高”。在享受便利的同時,外賣產生的大量包裝垃圾也越來越成為令人頭疼的環保難題。安康全市有300多萬人口,因為便利,很多城市居民也是選擇外賣,每天的消耗量也是巨大的。安康全面實施垃圾分類,從點外賣開始,從我開始。點外賣無可厚非,但在點外賣的同時我們就應該做好垃圾分類的第一步,拒絕一次性餐具,從本身減少垃圾產量就是為垃圾分類做最好的支持。
垃圾分類的好處無需多言,實施垃圾分類,外賣垃圾很是關鍵,但如果沒有針性措施,僅憑各自良好的意愿,恐怕很難美夢成真。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三端發力:對于消費者來說,只有在餐具上感受到“消費痛感”,或許才會減少相關消費量;對于平臺來說,只有拉開“有餐具”和“無餐具”外賣的傭金差距,商家才會主動去引導消費者;而對于資源再生企業來說,做好外賣垃圾的可回收研究與處理,這也是終端的力量。從源頭上實行垃圾分類,以嚴格的分類制度解決外賣垃圾產生與處置,這或許比苦口婆心的泛泛而談更為關鍵。總之,外賣垃圾減量不能靠“獨行俠”,制度為先導,引導全系統發力、全鏈條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