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信朋
電子產品最初在安康社區工廠出現時,是一些返鄉創業青年組織二、三十人的社區居民,進行一些繞線圈、做喇叭、數據線加工等。這些工廠規模不大、產值不高,更屬于社會日常議論的“兩頭在外”,并不怎么引人注意,從業者也不敢有太宏大的遠景展望和規劃。
去年疫情發生以來,隨著電子信息產業逆勢走俏,在返鄉從事電子線束領域創業青年們的呼聲下,市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多次外出考察調研,決定將電子線束作為新社區工廠的主導產業之一,重點推進發展。
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原本一些將部分產能轉移回安康,因為發展進退維谷開始動搖的企業,原本一些想返鄉創業但因為對家鄉、對西部缺乏足夠了解的企業,瞬間都增加了信心,或者謀劃擴大產能,或者頻繁出外考察。
前段時間,因為聽說安康馬上有模具廠前來投資投產,一家毛絨玩具企業負責人開心地說:“以后我的模具壞了再也不用發回浙江去修了,往返太耽擱時間。”
工業的本質,有其共性。如果刨根問底,今天人們所使用的先進產品以及穿戴的華麗服飾,大部分來自原油和礦。礦冶煉金屬然后成為各類商品的組成部件,原油提煉后的化工原料、纖維等,都是生活日用品不可或缺的材料來源。多年來,筆者關注經濟活動時,也始終堅信一個理念,一個蓬勃發展的社會環境,必然會反復拉動電子工業和汽車工業的進步,道理也不復雜,這幾個行業的科技性最為明顯和密集。吃面包還是吃羊肉泡饃,可以歸為不同的飲食文化和習慣,并無高下之分,可芯片驅動下的智能手機和曾經的“老年機”,人們很容易區分其檔次并作出選擇。
工業生產的一大特征:分工精細,高度協同。產業鏈優勢也是最為明顯和根本的優勢之一,聚焦全產業鏈,不但在降低成本、分工協同上促進行業發展,也將提振行業關聯的投資者、創業者的信心。國家宏觀戰略上提出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經濟大格局,其中內循環就包含了產業鏈自主,避免出現“卡脖子”現象。
電子信息產業是技術進步和更新最快的行業,電子化、智能化產品普及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們早已習慣。也正因如此,這個行業也成了一段時間內不太引起重視的“傳統產業”,甚至是“舊經濟”,當然這只是一個短期局部現象。在靠近珠三角的江西某些地區、靠近長三角的安徽某些地區,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大手筆”的政策,電子信息產業在該地已形成新的聚集地。
西部地區主導這樣的產業,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將工業化水平提前推進了一步,同時也和中部地區同臺競技,和南方企業一道競爭,這不是不可以,根源在于電子信息行業持續增長帶來的增量,以及不同產品對技術要求的分級。
近兩年,資本市場最引人注目的該屬于“造車”,各領域龍頭企業接二連三宣布要進入汽車行業,勢必要用電動汽車取代傳統燃油車,汽車的自動化、智能化飛速發展,無人駕駛成為造車各方爭相追逐的突破口。有行業權威人士說:未來的汽車,是一個可以移動的智能座艙。因此,一個地區重視傳統經濟中一個細分領域,對行業從業者的鼓勵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是最不引人注意的一部分,但或許這就是出奇制勝之處,產業鏈的聚集效應一定會形成涌現。
涌現是一種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過渡;是在微觀主體進化基礎上,宏觀系統在性能和機構上的突變;這一過程中,從舊質中可以產生新質;是一個系統中個體間預設的簡單互動行為所造就的無法預知的復雜樣態的現象。
這也不是無跡可尋,上世紀的臺灣、廣東等地區,也先后經歷過簡單的來料加工,然后擴大規模代工、研發、自主創新的歷程。能舍棄這個枯燥漫長的積累過程而直接一步到位嗎?答案或許是否定的,就像一個人是否可以不用從一年級起讀,直接等到18歲考入重點大學。高精尖的產生,往往也是在龐大基礎產業集群中的涌現。
安康線束產業已然起航,或許它只需要不多的推力和養分就能茁壯成長,在發展中不知不覺地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