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昌勇
短 評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主題,這是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進程中,“三農”工作意義深遠的重心轉移,其中釋放出的信號清晰鮮明。那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和后勁在“三農”,結構性和質量性提升在“三農”。步入新發展階段,新就新在“三農”的新增活力,就是從傳統出發,從現實“三農”基礎出發,把科技賦能和農業優勢轉化、特色提升做優做強。面對“三農”全新發展,必須從傳統、零散、一家一戶、小單元面積、自食式、雜貨鋪式等低效率耕作方式向機械化、連片化方式轉變,這是傳統農業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順應農業適度規模發展的現實選擇,更是高質量農業基本路徑。
農業現代化,首要在于農業機械化、專業化。早在幾年前,漢陰縣就在陜南率先實現稻油全程機械化,破解制約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走出一條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切實可靠路子。從全市情況看,進入新時代,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機械化使用效率,一直是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民“三方”共力的重點領域,安康農業的機械化也一直走在農村新經濟發展的前沿地帶,為農業快速發展加力賦能。鄉村振興更是熱切呼喚機械化的強有力加持。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還有許多功課要做。除了大力推廣新技術、新農機,全面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還要注重建立制度保障體系,以使機械化種植凸顯專業化、規模化和效益化,讓機械化生產成為安康農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在這些方面,既要做好加法(增能賦能),更要做好乘法(更快更普及)、除法(平均效率、平均成本)。同時,政府在方方面面加大投入保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新三農”理念的宣傳引導,持續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讓新型農民、“新農人”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總之,從機械化使用普及出發,讓安康現代農業盡快上臺階、產生明顯的躍升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