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京保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糧減損舉措更加硬化實化細化,推動節糧減損取得更加明顯成效。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我省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千方百計穩面積、多措并舉提單產。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夏收糧食面積1657.02萬畝,增長0.1%,產量470.60萬噸,增長3.8%。看到可喜成績的同時,我們還要清醒認識到,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糧食增面積、提產量的難度越來越大,糧食供求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節糧減損的任務仍相當繁重。
節糧減損意義重大。從經濟上來說,節約是另一種方式的“增產”。據估計,中國每年在收割、運輸、儲備、加工過程中糧食損失浪費超過6%。節糧減損相當于增加糧食有效供給的“無形良田”,實現“無地增產”,為糧食安全做“加法”。從生態上來說,減損就是增產,研究顯示,每生產1千克食物意味著5.22千克二氧化碳、220克氮和40.56克磷的排放。因此,節約糧食就是節約了生產這些糧食所消耗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以及農藥、化肥等生產要素投入,就是減少了向環境的額外排放,為資源環境負擔做“減法”。
促進節糧減損,要加強設施建設。針對環境、氣候災害等因素,我省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穩定糧食產能的重要基礎工程,統籌整合項目資金,聚焦糧食生產功能區,通過土地整治、農田水利建設、土壤改良培肥,不斷提升耕地質量,提升糧食系統供給韌性;要開展田間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加強糧食倉儲和流通設施建設,減少農產品的產后損失,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減損基礎。
促進節糧減損,要堅持科技引領。我省農業生產已進入機械化主導的新階段,各地要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減損就是增供、減損就是增效”理念,全面落實糧食作物機收減損關鍵技術措施,提高農機機械性能和質量,加強先進技術、工藝、裝備的研發、轉化和推廣應用,支持糧食系統從低效、粗放向高質、集約轉型,實現糧食減損的智慧化和精準化,促進全產業鏈提質增效。
促進節糧減損,要強化制度約束。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管長遠、管根本的制勝之策,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加快建立符合節糧減損要求的糧食全產業鏈標準,制定促進糧食節約的行業標準。今年8月,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圍繞節糧減損等領域,廣泛征集、優先立項滿足我省地方自然條件、風俗習慣等特殊技術要求的相關地方標準項目,為糧食種植、收獲、倉儲、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減損做好標準技術支撐,不斷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標準體系建設。
節糧減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全鏈條、全環節、全要素持續發力、積極推進,進而為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