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鳳玲
年輕干部要扎根基層一線,錘煉過硬本領,做好群眾工作,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教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年輕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薪火相傳、接續發展的中堅力量,面對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年輕干部要學會與群眾說好“三種話”,做好基層群眾工作,為群眾提供服務,爭當群眾身邊的“貼心人”。
以心換心說“家常話”。年輕干部大多年紀小、怕吃苦、實踐少,對群眾認識不深、感情不深,沒有樹立起服務于基層一線的崇高理想,致使部分年輕干部對于基層的認識存在偏差,將“煉金”當“鍍金”,將“磨練”當“磨難”,既無法解決基層群眾的實際問題也阻礙了年輕干部的成長。事實上,年輕干部在基層不僅能培養堅強的韌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有利于培養全面工作的能力及方法。只有學會深入一線、俯下身子走百家門、拉家常話,同坐一條“板凳”,貼近群眾,虛心學習,面對面開展工作,才是新時代年輕干部應有的作風,才能體味不一樣的人生,收獲不一樣的成長。
對癥下藥說“內行話”。群眾工作涉及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民生熱點、痛點問題。群眾一方面希望能解決現實利益問題,另一方面希望自己的感情、情緒能夠得到尊重、理解和溝通。因而,年輕干部要學會以商量式的口氣與群眾交流,具體工作換位思考,開展移動“米袋子”“菜籃子”“藥瓶子”式服務,只有設身處地站在群眾的立場和觀點上分析問題,順應群眾的意愿和需求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解決問題。
出謀劃策說“鼓勁話”。“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一刀切”,要實事求是、分類化解。如發展產業的群眾面臨技術匱乏、資金欠缺、銷售渠道單一等難題心灰意冷時,年輕干部要發揮特長,聯系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協助在鄉村金融超市辦理授信貸款,通過網絡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講述身邊產業大戶成功案例,多說鼓勁話,重拾發展信心。家中有學生、患大病或外出務工的,要積極主動關心群眾學習、身體、務工等情況,及時準確地宣傳教育、醫療、就業等政策,切實把扶貧濟困、救災救濟、優撫安置、城市低保等各項幫扶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