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堤
在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上,陜西省委書記劉國中強調,“提升人才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加大各類人才特別是高端科技人才引進力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站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交匯點上,只有聚焦關鍵環節,集中發力,才能讓更多人才愿意來、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為鄉村匯聚澎湃不竭的才智。
建聯系,引進來。引進人才,往往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一定要以需求為導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聚焦解決本地產業發展難點堵點,按需引進,精準引進。既要引進高學歷的“洋秀才”,也要引進懂實踐的“土專家”。既要強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項目合作,也要深挖有回鄉意愿的在外鄉賢、原籍大學生、退役軍人以及優秀外出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不斷深化“雙招雙引”,把人才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搭平臺,用起來。不僅要會聚才,更要會用才。要持續加強鄉村干部隊伍的培育、選配、管理和使用,堅持基層“一線”選人用人導向,建立科學完備的人才下鄉服務機制;要根據專業性合理安排好所從事的工作,避免人崗不適,造成人才浪費;要聚集產業鏈,布局人才鏈,讓聰明才智在鏈條上充分涌流;要扶持壯大“歸雁經濟”,引導“歸雁”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領辦現代化農業園區、開辦休閑觀光園等經濟實體,形成“群雁”齊飛局面。
創機制,育出來。人才既要外引,更要“內孵”。本土人才熟悉地域環境,又有濃厚的鄉土情結,是鄉村振興最可靠的力量。要建立完善本土人才長效選育機制,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農業、人社等部門職能,整合“政校企”多元培訓資源,以種田能手、專業大戶為重點培育對象,推動農技專家和技術團隊進鎮入村,多層次打造復合型鄉村人才梯隊,培育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持續帶動農民就業促增收。另一方面,要健全農村基層組織人才培育機制,除了要不斷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成員、落實村黨組織后備力量培養機制外,還要重視加快培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和生產經營“經理人”,打造一支會管理、善經營、有情懷的農村管理人才隊伍。
強保障,留下來。長期以來,要想留住人才,不僅要有鄉愁,更要有奔頭。要為人才發放安身、安心、安業政策“禮包”,落實薪資、教育、醫療、養老措施,解決其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對于服務鄉村的青年,進行多層次的政策獎勵,除了經濟補貼外,還要設立榮譽機制,讓服務鄉村成為廣大青年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