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運祥
以工代賑,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作為一項應對困難的有效救濟制度,近年來頻現于各地的政策措施中。它是指通過組織困難群眾、失業人員參與工程建設來獲取勞務報酬,以取代直接賑濟。作為一項幫扶政策,它不僅幫助廣大困難群眾、失業人員依靠勞動獲取報酬,同時也樹起了勞動光榮、奮斗出彩的旗幟,引領帶動廣大困難群眾、失業人員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改善生活、改變命運。
聚焦以工代賑,石泉可謂下了一番苦功夫。圍繞農業、交通、水利、文旅、林業等多個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建設,切實幫助眾多務工群眾增強了發展能力、拓寬了就業渠道,有效解決了他們的長遠生計。“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疫情影響下,全市各地還應認識到以工代賑政策的本質內涵,始終把解決群眾就業增收問題作為以工代賑政策的初心使命,在項目規劃編制、項目謀劃、資金安排、工程實施中,將以工代賑作為一種重要方式予以統籌考慮,在鄉村基礎建設領域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最大程度吸納農村勞動力務工就業,切實增強務工群眾的自身發展能力,拓寬群眾的就業渠道,真正發揮其“造血式扶助”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