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來慶琳 實習記者 羅偉
“這次學習機會難得,感謝專家學者精心授課,傳授現代農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培訓讓我們深受啟發,備受鼓舞。”提起去年底舉辦的第二期蘇陜協作安康現代農業培訓班,平利縣田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珍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但阻擋不了全市農業人的學習熱情。2018年底,第二期蘇陜協作安康現代農業培訓班在江蘇常州成功舉辦,來自我市農業系統的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通過一周現場教學和課堂教學,深入常州市溧陽、金壇、武進等地“取經”。
市農業局副局長魯延柱認為,本次培訓班正是常安扶貧協作的豐碩成果,規格高、理念新、針對性強的培訓,有利于更新安康農業發展理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有利于提升安康農業從業者素質,開拓眼界;更有利于“取長補短”,把別處好的經驗拿來為“我”所用,不斷提升安康農業科技含量,實現質效雙升,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打下良好基礎。
圖為首期參加培訓的學員在常州市海斌農機合作社參觀學習。
對口協作:優勢互補 共同發展
安康是全國最大天然生態富硒區,也是中國富硒茶、富硒魔芋和絞股藍之鄉。近年來,全市突出生豬、魔芋、茶葉、核桃、漁業等五大主導產業,著力培育新動能、發展新業態、扶持新主體、拓寬新渠道,不斷加快現代生態富硒循環農業發展。
據了解,常州與安康早在1996年就建立了對口協作關系。2017年6月,常州市農委與安康市農業局簽署《關于加快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合作發展協議》,提出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主題,以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畜禽生態養殖、富硒農產品開發、品種育繁推、農產品市場開拓、農業人才培訓交流為主要內容,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合作。通過這一協議,雙方建立了互訪交流機制,搭建了產品推介平臺,推進多項合作項目落地。
記者了解到,自2016年以來,我市農業部門就多次組織農業干部及企業代表外出培訓,其目的,就是讓農口干部開闊視野、轉變理念、拓寬思路、提升能力。2018年,這種合作更加緊密而繁忙,全市農業系統繼續堅持“走出去培訓”與“內部培訓”相結合,連續開展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蘇陜產業扶貧協作、蘇陜協作安康現代農業等五個異地培訓班,分赴貴州、江蘇常州、江西、北京等地考察培訓,培訓人數達240人次。
平日里就十分繁忙的田珍擠出寶貴時間,專程參加了此次培訓。田珍說,培訓課堂像《新形勢下的鄉村治理之道——壯大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常州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這些主題輔導,都為學員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過深入到玉枝茶果合作社等10余家涉農企業觀摩學習,汲取了這些企業老總有關現代企業管理、發展現代農業的好經驗。
“通過耳聞目睹,從常州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發展氛圍、發展成效中,我也看到了自己企業發展中的差距與不足;從常州美麗鄉村和休閑農業芬芳誘人的文化氣息中,拓寬了發展思路和視野;從常州現代企業產業規模、品牌形象、市場體系、經營實力、經營效果中備受啟發,更加堅定了我們企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田珍說。
促成落地:挖掘生態富硒農產品的潛在價值
自蘇陜協作以來,常州的很多企業已經與安康各縣區建立了緊密聯系,安康的現代農業盡管也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基礎還是不牢,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仍待加強。
魯延柱告訴記者,發展現代農業,就要以產業興旺為核心,按照“育良種、建基地、抓龍頭、創品牌”的思路,不斷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通過農業轉型升級,來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這個轉型升級,就必須突出我市的生態和富硒兩大品牌。
蘿卜是鎮坪縣6萬余畝莊稼地里秋冬季節主要農作物,畝產高達上萬斤。然而當地老百姓種蘿卜主要是用來喂豬,造成資源浪費,而遠隔千里的江蘇常州,蘿卜干是當地著名特產。正是依靠蘇陜協作,2018年7月,鎮坪縣森林薈原生態食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常州引進“新閘”蘿卜品種,免費將種子發放到鎮坪縣曾家鎮魚坪村、花坪村兩個貧困村種植,并與貧困戶簽訂合同,以每市斤四角錢價格回收。于2018年10月開工建設森林薈蘿卜干加工廠,讓鄉親第一次在家門口上班,既照顧家里老小,又能掙錢。
在全市脫貧攻堅戰場,像這種依靠蘇陜協作,幫助貧困戶穩定脫貧的產業還有很多。各縣區根據地域特點,從常州引進新技術、新品種,不僅獲得了可觀經濟效益,而且加快了脫貧步伐。
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2018年,通過夯實措施,他們成功吸引常州市天目湖南山竹海食品有限公司來嵐皋縣投資農業產業;在陜西特色農產品南京宣傳推介周上組織我市4家企業進行推介,共與江蘇等地7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簽約金額4.13億元;對接促成我市新型職業農民協會與昆山市新型職業農民協會簽訂《安康富硒農產品銷售協議》;促成江蘇田娘農業公司在漢濱區白馬石村落地投資建設20萬噸有機肥加工廠,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啟動建設;促成常州市金壇區玫瑰風情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鎮坪縣曙坪鎮啟動投資休閑農業項目(花海休閑觀光園)二期工程,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
常州蘇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易超說,安康常州兩市是對口合作單位,通過這一橋梁作用的發揮,他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就往返于安康和常州兩地間,主要對接了旬陽、嵐皋、鎮坪等縣,目前已向貧困戶采購了價值幾百萬的生態富硒農產品銷往常州,通過把貧困戶的農產品賣出去,企業也獲得了可觀經濟效益。“今后,我們公司會在安康落地生根,繼續展開深度合作。”易超滿懷信心地說。
打開安康富硒農產品的東部地區展示“窗口”
安康的富硒農產品在常州有沒有市場?市農業局科教科科長王鑫告訴記者,他們到常州發現,已經有常州企業將安康很多農產品搬進了當地超市,在當地一家超市,安康的魔芋干、拐棗醋、臘肉干、紅薯粉條等農副產品應有盡有,超市還專門有個蘇陜合作安康特色產品大禮包供常州市民挑選,“感覺就像進了安康的超市一樣。”
為何安康的農產品在常州會有市場?魯延柱說,“我們過去了解情況后,發現常州市盡管現代農業發展理念較為先進,但農業份額占全省的比重很小,只有2%,常州主要以工業經濟為主,當地人口眾多,農產品需求量也大,依靠蘇陜協作項目,將安康的生態富硒農產品帶到常州,他們的農業差我們來補,我們的工業他們幫忙。”
據了解,除帶領全市農口干部和農業經營主體去長見識、長知識,通過這種異地培訓的方式,他們還把常州做的好的企業代表和安康的企業代表召集在一起,讓他們講述自己企業的發展歷程和經營情況,給他們提供平臺,面對面交流,互通有無,進而尋找深度合作機會。
談到常州現代農業發展情況,王鑫認為,常州主要是農業經營主體的品牌抓得好,當地都市休閑農業做得有聲有色,形成了規模。王鑫舉例,像他們舉辦的荔枝節,游客除了可以體驗采摘樂趣,當地還有以荔枝為主題的園林景觀,還有衍生的荔枝產品,能把人留住,讓你愿意花錢。
“像去年底我們漢濱搞的甘蔗節,游客即使去采摘,但沒有衍生產品也留不住人。這就是我們要向人家學習的地方。常州用工業和商業以及旅游業的眼光看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這個很關鍵。”王鑫說。
基于去年的這幾次異地培訓和展銷活動所取得的實際效果,魯延柱說,2019年他們還將繼續借助蘇陜協作這個平臺,一方面把各縣農口包村干部、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和基層干部,以及經營主體、企業、農業園區負責人送出去開拓眼界,另一方面,強化產銷對接,將安康的富硒農產品賣出去,賣個好價錢。
另據了解,市農業局正在策劃一個常州安康特色農產品推介周,每個縣組織特色產品去常州展銷,同時揭牌成立安康市常州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發揮常州這一東部地區的合作平臺作用,打開更廣闊的安康富硒農產品銷售市場。
“常州用工業和商業以及旅游業的眼光看農業,跳出農業抓農業,這個很關鍵。” 王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