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慧慧
手工粉條、空心掛面、魔芋食品、野生蜂蜜……來自漢濱區各鎮村能挑動味蕾的富硒特色農產品一一陳列在漢濱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里,而這些產品你只要登錄淘寶店鋪、供銷e家等電商平臺選購下單,“快遞小哥”就能幫你送貨到家。
“去年,光這款5斤包裝售價98元的壩河粉條,我們就賣出了2000多件,大河鎮空心掛面也是供不應求。”4月15日,漢濱區供銷社主任劉自陽向記者介紹,“2018年僅壩河粉條這項產業鏈上,通過種植、加工、銷售等渠道就帶動150多名貧困戶脫貧增收。”
據介紹,漢濱區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由省供銷社、漢濱區政府等融資1000萬元成立,線下擁有500平米的電子商務運營中心,通過100多個基層電商網點將貧困戶分散的農產品進行回收包裝,通過供銷e家、陜西供銷網等4個自主平臺將來自漢濱區20多個鎮辦200多種特色農產品通過網絡從這里售賣到全國。
“下一步,我們將在漢濱區各鎮村成立200個電商服務網點,征集農村千家萬戶的農產品進行打包銷售,帶動農村致富增收。”劉自楊告訴記者。截至2018年底,漢濱區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實現收入2804萬元,其中,線上收入1406萬元。
4月15日下午,記者一行來到漢濱區互聯網產業園時,殘疾青年孫陽正在映客直播平臺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和粉絲互動,介紹著蜂蜜、粉條等農產品的優勢。不久后,手機那頭的網友們紛紛下單,僅僅幾個小時成交了數單生意。
而此時樓上的電商培訓教室里正在井然有序地上著課,邀請的都是專業電商講師,“學生們”主要是來自各縣區、各鎮村的第一書記以及貧困勞動力,他們在這里包吃包住免費接受電商創業和操作技能知識培訓。本次電商培訓班是第20期,共1200余人參加。
家住在關廟鎮文化村八組的李丹是培訓班中特殊的一員,因出生7個月時患多發性神經根炎,導致雙腿殘廢,因此家中被評為貧困戶。但這并沒有改變一家人脫貧致富的信心,2017年,父親李增義在房前屋后通過土地流轉栽植桃園20余畝,長勢喜人。為了解決桃子的銷路,學習了電腦技術的李丹在網上注冊網店,專售她家鮮桃,安康本地及北上廣等地網商紛紛求購。同年,她家收入達5萬多元,率先實現脫貧。
“去年4月份我開始在這里接受培訓,電商產業很方便我們這樣的群體,我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將家里的桃子賣得更好,有能力的話我還想向廣大網友們推介漢濱區的特產呢!”李丹熱情洋溢地對記者說到。
據悉,漢濱區近年來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實現追趕超越的重要戰略舉措,通過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具有漢濱地域特色的電商扶貧路子,2018年成交金額突破5億元,帶領10萬貧困戶群眾搭上脫貧快車,奔向幸福的小康大道。
4月16日,汽車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駛了兩個小時后,一片井然有序、一碧千里的茶園浮現在記者眼前,這里是“陜茶一號”在漢濱區晏壩鎮的育苗種植基地,共600余畝。
“陜茶1號”是安康市漢水韻茶業有限公司選育的茶樹品種,今年一月份獲得農業農村部國家品種登記,成為我省首個、全國第9個通過國家品種登記的茶樹品種。
漢水韻公司總經理、高級農藝師王衍成介紹,目前從茶園建設到茶苗培育這個產業鏈條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畝就需要200余名勞動力,一年光給晏壩這里發勞務工資300多萬,有效帶動了當地百姓致富增收。
“一棵茶樹到一個國家登記品種,一株茶苗到一方產業。這是‘陜茶1號’課題組20多年精誠協作、求實創新、無私奉獻的結果,更離不開各界黨委政府尤其是漢濱區政府的大力扶持。”王衍成表示,下一步要結合國字號的有利條件,擴大苗圃培育范圍,大力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安康富硒茶和陜西茶產業健康發展,為更多的茶農謀利,為廣大的消費者造福。
在晏壩鎮的田間地頭,村民們正忙著茶園的管護作業,朱思英是晏壩鎮田壩社區的村民,今年是種植“陜茶一號”的第三年。“春茶賣了3000多元呢,現在產量更高,收入也多一些,接下來我還要多種幾畝。”她告訴記者時,滿臉都是喜悅。
在晏壩,像朱思英這樣的茶農還有很多。而最值得關注的是“陜茶1號”在參與產業精準扶貧中,格外關照有勞動能力的殘障人。公司專門為貧困戶中的殘疾人設置勞動就業崗位,讓他們通過勞動拿到和正常人一樣的工資。據了解,在漢濱區雙龍鎮、晏壩鎮、中原鎮、大竹園鎮都建立了“陜茶1號”育苗基地,以產業扶貧方式幫助貧困戶就業和發展產業,惠及197戶貧困戶每年戶均5000元以上的增收,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貧困戶收益,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
近年來,漢濱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綜合改革為動力,把“三農”的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真抓實干,開拓進取,產業扶貧、電商扶貧己成為漢濱區脫貧攻堅帶動群眾持續增收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