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濤
一人工作,撐起6口之家的花銷,一年下來還能存3萬余元,楊先飛談起自己從脫貧到致富的經歷時,臉上不自覺地流露出笑容。
楊先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廣東油漆廠干了7年油漆工,每月2000多塊錢工資,除去開銷每年拿回家凈錢1萬多一點。如今在家鄉景區上班,負責后勤每月工資4000元,每年土地流轉收益1萬多元,年底的入股分紅5000多元。去年工作表現好,年底發獎金5000元。一年收入相比之前,翻了幾倍。”
在景區上班,不僅可以照顧年邁的父母,楊先飛還收獲了愛情。2017年楊先飛家脫貧了,當年冬天,他和同在饒峰驛站景區上班的一個女孩結婚了。說起幸福生活,楊先飛多次提到“能人”楊衛東。
原來,幾年前,勝利村班子缺乏凝聚力,民風不淳,村風不正、經濟發展緩慢,是有名的“刺頭村”。對此,饒峰鎮黨委堅持從建強支部抓起,實施“能人興村戰略”,動員創業能人楊衛東擔任支部書記,通過集中訓、外出學,使其迅速成長為農村基層工作的“行家里手”。
積極收集民意,立足當地實際,勝利村按照“一核一環兩軸五區多點”的規劃布局,以“子午古村,魅力田園”為定位,通過整體推進全村人居環境改善,打造了集“觀光性、體驗性、度假性、娛樂性、扶貧性、商服性”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旅游文明新村,探索形成了“支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黨建引領新模式。經過幾年發展,勝利村逐漸實現把田園建成公園、農區建成景區、農房建成客房的三個目標,加快了“一三”產業融合,增強了村域經濟發展活力。
楊衛東介紹,現如今,勝利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超過1.7萬元,有效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轉變。勝利特色旅游村自去年試營業以來,累計接待游客13.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600余萬元。尤其是2018年成功舉辦首屆“百合花節”、石泉縣“中國農民豐收節”,接待游客8萬余人,旅游經濟的發展為附近群眾提供了100余個就業崗位,帶動建成了16戶農家樂和農家賓館,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
在石泉,被稱作“能人”是一種褒獎。中池鎮筷子鋪村貧困戶曹方順被附近村民們稱作“能人”,說起他,村民們頻頻豎起大拇指。
4月17日下午6點,見到曹方順時,他正在為茄苗打窩。
曹方順左手夾著拐杖,右手拿著磚刀,身體以左側拐杖為支撐,右手使勁把磚刀插進土里,旋轉一周,這道工序才算完工。當他身體重心從拐杖上移開,抬起頭時,豆大的汗珠滾進土里。
2006年,曹方順在山西煤礦發生礦難,左腿截肢。才三十多歲,就成了殘疾,使他意志消沉。身邊鄰居、親戚朋友以及包村干部的鼓勵,讓曹方順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2014年,曹方順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一開始,曹方順心里不太舒服,他想著雖然自己是個殘疾,家里條件也不好,但是沒有說不求上進,好吃懶做,給他扣這樣個“帽子”,不好聽!
在駐村干部李永鴻給曹方順講了國家為啥要扶貧,并制定了詳細的幫扶措施后,曹方順才明白,把他定為貧困戶,是來幫助他脫貧致富的。
此后,鎮、村組織的蠶桑技能、種植黑花生等培訓,曹方順都主動要求參加。他還申請了5萬塊錢的扶貧貸款,把老屋邊上撂荒的地都租了過來,栽了5畝的桑樹,一年能喂上5、6張蠶種。村上鼓勵發展黑花生種植,曹方順積極響應種了2畝。訂單辣椒,也種了2畝。他還養有2頭豬,50多只雞。產業發展的好,光產業獎補曹方順一年都能拿不少,去年曹方順家的收入就有2萬元多。
“去年別人種辣子,不懂,還來請教我哩!”現如今的曹方順,不光是“口袋”鼓了,人也變得自信、樂觀,愛笑了。他不僅積極主動努力脫貧,還用自己所學知識帶動身邊人致富。
交談中他說,現在國家對于農村、還有貧困戶的幫扶力度真的很大?h上、鎮上派來的好多干部都是一兩個月都回不了家,還有的帶病在村上、戶上為我們辦事情,我們應該感恩。政策不幫懶人,只要努力發展生產,自強不息,脫貧致富沒有什么不可能。
采訪結束時正值飯點,曹方順指著不遠處的交鑰匙房,盛情邀請我和同行去他家做客。因為要返回縣城,我們約定下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