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通訊員 陳善剛
隨著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持續推進和涉農資金整合力度不斷加大,如何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不僅關系到扶貧成果的鞏固,更關系到群眾后期持續增收難題。面對脫貧攻堅和農村長遠發展的關系問題,漢濱區在先期工作基礎上,結合區情村情實際,以黨建為引領,緊密開展清產核資、選優配齊支部班子,全面加大新型農村集體資金投入,活用各項政策,通過不斷投入、循環發展的產業再造,使得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逐漸增強,實現了集體受益、群眾增收、帶貧有效的多贏效果,走出了一條產村融合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可借鑒的新樣本。
建強支部 凝聚產業發展主心骨
“以前村上條件有限,沒有實力幫大伙解決多少實際難題。但隨著基層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的更好發揮,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好轉,包括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很多事,也都有了解決的途徑和平臺。”大河鎮大河社區支部書記徐蛟說。
決勝脫貧攻堅,提升脫貧質量,壯大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質量從哪里來?從產業發展中來,從長效機制中來,從市場化發展中來。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發揮好基層支部的核心引領作用,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程把好關、定好向。
漢濱區以基層支部建設為重點,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戶變股東”以及“政府投錢建項目、貧困群眾得實惠”的發展思路,積極發揮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政治核心、戰斗堡壘作用,創新形成“黨支部+X+貧困戶”精準指導、精準幫扶、精準脫貧模式,推動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與貧困戶結成產業聯盟,將2.76萬戶貧困群眾融入到特色產業鏈中,使黨組織帶動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他們選準“頭雁”,配強班子,把一大批政治素質好、“雙帶”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優秀農村致富帶頭人選拔到村干部崗位,多渠道探索以“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支部+基地+貧困戶”等扶貧模式,帶動村辦企業、集體房產、水利設施等發揮效益,確保改革村集體不垮掉、資產無流失。創新“1+1”幫帶模式發展產業,引領萬戶農民增收致富,即“一個總支帶動一個小組,一個黨員帶動一個農戶”的方式,通過黨支部牽線搭橋,引進企業流轉土地,發展產業使分散的土地資源發揮出更大價值。
對于2018年柞水木耳小鎮之行,茨溝鎮瓦鋪村黨支部書記唐國斌、村主任李支清記憶猶新。此次考察學習后,他們回村召開黨員大會,兩人各自出資10萬元成立“瓦鋪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甜桿800畝,生產瓦鋪清酒10萬斤,發展香菇10萬棒,并向全村作出“合作社盈利歸村集體,風險由村書記、主任個人承擔”的承諾,贏得了村民信任,帶動46戶村民入股,年創造村集體積累3萬余元。目前,該合作社借助蘇陜合作幫扶資金擴建酒廠,建成后可帶動貧困戶100余戶,年均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
茨溝鎮黨委書記胡自新說,“支部+”作用的發揮,給各村黨支部發揮核心引領作用提供了堅實經濟基礎,讓村黨支部的日常工作與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基層組織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明顯增強。
目前,全區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223個,現代農業園區175個,農業企業36家,家庭農場130個,帶動10萬多名群眾就業創業,受益貧困戶1.9萬戶5.4萬人,實現了產業對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貧困戶的全覆蓋。
盤活資金 為集體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不用出遠門,就能在家門口掙錢。”看著越來越有奔頭的日子,年近50歲的晏壩鎮雙澗村貧困戶陳啟春感慨萬千。
過去雖有1.5畝水田、6畝多坡地種小麥、油菜,即使年成好也只夠一家人糊口。2016年起,家里近8畝地流轉給鈺豐農業公司統一規劃的茶園,她入園打工,領上土地“租金”、掙到園區務工“薪金”、分得村集體資金入股園區的“股金”,拋卻開銷一年還能存上3萬多。
不能守著“金飯碗”去要飯,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關鍵還在于從自身實際出發。陳啟春日子的新變化,正是漢濱區盤活涉農資金,整合發展資源,通過“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強化產業帶動,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以實現群眾長效增收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漢濱區在產業發展和集體經濟融合中,改變以往資金投入存在的“撒胡椒面”“打水漂”等“老問題”,通過盤活資金、創新方式,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群眾持續增收打牢基礎。
他們精準破題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以及扶貧資金“趴窩”、貧困戶穩定增收等難題,通過“撥改投、投轉股、股分紅”方式,將涉農整合資金中用于產業發展的資金變無償為有償。以“區級統籌、鎮辦實施、村級所有、企業使用、收益固定、貧困戶受益”的原則,按照一般村貧困戶1萬元/戶,深度貧困村2萬元/戶的額度,為貧困村集體進行配股,折股量化到村、收益量化到戶,實行村集體資金所有權、企業資金使用權、群眾(貧困戶)分紅收益權“三權分置”。
同步探索實踐“村有四式、戶有八法”資產收益扶貧方式,即“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異地置業、光伏發電、資產租賃”“四式”及“土地流轉、訂單收購、園區務工、技術服務、同步同業、生產托管、反租倒包、電商幫扶”“八法”,以提升脫貧質量,加快攻堅步伐。正是得益于該區探索建立的資產收益扶貧模式,構建起了多種增收發展途徑,實現了群眾持續增收、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級組織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的一舉三贏。
在這場資產扶貧收益火熱實踐中,面對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到民營企業存在的自然災害、市場價格、企業管理、企業法人道德等四大風險,他們建立了資產擔保、誠信評估、資產清算三項風險防控機制,對有不良誠信情況的納入信用黑名單,對因破產或其他原因不能退還村集體產業引導資金的,按相關法律法規,委托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清算,清算資產優先保障當年分紅和村集體產業引導資金的退回,以此確保了整個資產收益扶貧資金的安全,徹底解決了扶貧資金“不敢用、不會用”的難題。
至目前,全區整合涉農資金和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折股量化為村集體配股,共投資資產收益扶貧項目304個,占到全區產業扶貧資金的57.6%。資產收益項目覆蓋166個貧困村21816戶71095人,其中深度貧困村45個8688戶29526人。
厚植“造血” 共享產業扶貧快車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村得到發展,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農民。這一點上,中原鎮東溝口村貧困戶劉志財深有感觸。
去年初,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劉志財發展了2畝魔芋、6畝核桃,還養了4頭豬。當年10月,鎮上按一般村貧困戶1萬元/戶,深度貧困村2萬元/戶的額度,為貧困村集體配股,折股量化到村、收益分紅到戶。
“通過異地置業,每年給我分紅500元,加上種養業1萬多元年收入,生活更有保障了。”劉志財所說的異地置業,就是該區創新資產收益不斷壯大集體經濟,為農持續增收提供強力支撐的一種新方式。也正是通過異地置業分紅,利用產業扶持引導資金,當年全村共分得6.996萬元,惠及175戶貧困戶,戶均分紅400元。
如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2017年12月,由區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作為股東發起人,注冊成立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全區45個深度貧困村將資產收益扶貧資金入股,先后在水景灣小區、長嶺社區等地購置商業門面5萬多平方米。2018年9月28日,全區深度貧困村資產收益分紅大會在城區水景灣小區舉行,45個深度貧困村喜獲402萬異地置業收益分紅。
而在全區,作為同步同業的典型,五里鎮白馬石現代農業園區與當地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指導群眾同步發展魔芋、辣椒等蔬菜產業,戶均每年可獲得3500元回購收益。其中185戶貧困戶在園區務工,戶均獲得年務工收入1.73萬元。
對村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的內生動力更為關鍵。沈壩鎮橋頭村“80后”青年方益平在當地政府號召下,放棄在外承包工程的“肥缺”,3年前回鄉創辦頂峰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后流轉土地600余畝,建成高效密植桑園550畝,僅每年兌付土地流轉費6萬余元,發放勞務工資30多萬元。2018年5月,方益平順利當選村委會副主任。
“今春小蠶共育室即將投入使用,會大大提升全村千畝蠶桑整體效益,下一步,合作社將把進入旺產期的桑園逐步反包給農戶,并提供小蠶共育、大蠶室、藥品供應、桑園反包、技術咨詢、蠶繭回收等服務,為確保全村脫貧不返貧做出貢獻。”方益平說。
無論是瓦鋪村、雙澗村、東溝口村、白馬石村,或橋頭村,他們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雖然走著不盡相同的道路,卻反映出全區集體資源、資金、資產利用的多樣化特點。這些新方式不僅實現了扶貧資金發揮效益最大化、貧困村產業發展長效化、貧困戶利益聯結穩定化,更為村集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為此,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認為,扶貧資金轉為村集體持有的資本金,通過產業帶動,投入到有能力、有扶貧意愿、能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效果好的企業或農民合作社,不僅解決了以往扶貧資金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更打破了“大水漫灌”的傳統模式,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和精準度,解決了“空殼村”無產業無資金的難題,增強了村級班子活力,為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農村均衡發展做出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