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慧慧
4月30日,紫陽縣煥古鎮大連村村民張仁貴的茶園里,村民們摩肩接踵,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正在向茶農們講解高山茶園標準化管理知識。
張仁貴是紫陽縣煥古鎮大連村7組的村民,因精細化科學管護茶園,從2015年至今的4年間,張仁貴的7畝高山茶收入由最初的3000多元增至10萬元,他也由貧困戶變成當地的致富標兵和產業大戶。發生在張仁貴身上的變化正是得益于中國農科院茶研所在紫陽縣推廣的高山茶園標準化管理技術。
“刨去請人采摘新鮮茶葉的2萬多元人工費和生活開支,我自己還剩下7萬多元。”面對村民和附近鄉鎮慕名前來學藝的茶農,張仁貴用收入的變化向茶農講述標準化管護對增收的重要性,“今年,我要更加精細管護,爭取實現再多賺四五萬。”
“茶農增收效益的高低關鍵在科學精細化管理上。”在煥古鎮鎮長覃承軍看來,煥古鎮要持之以恒地抓茶葉產業發展,依靠專家“手把手”科學示范,借茶葉企業組建6支專業化服務隊在除草、施肥等方面的科學化幫教,從“建”到“管”,延伸產業鏈條、激勵表彰產業大戶增收等工作,“才能涌現出更多張仁貴式的高效益茶農,才能為紫陽茶產業優質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動力。”
近年來,煥古鎮始終堅持“茶葉立鎮”的發展思路,帶動群眾利用荒山陡坡連片開發,新建和改造一批規模、生態、高效的標準化茶園。目前茶園總面積達到3萬畝,戶均茶園面積約6畝,人均茶園1.5畝,基本實現村村有茶山,戶戶有茶園的目標。2018年全鎮春夏兩季茶葉產銷兩旺,共計產茶1000余噸,帶動全鎮貧困戶568戶創收,解決貧困戶就業200余人,實現綜合產值3.6億元。
紫陽縣雙橋鎮解放村的茶農除了做好田間科學標準化管理,將自家采摘的新鮮茶葉賣給當地茶企以外,同時,還能在當地茶葉公司上班賺取勞務費。
康硒天茗茶葉示范園區是雙橋鎮解放村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園區,與66戶貧困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300畝建標準示范園,輻射帶動周邊茶園改造2500畝,按每畝500元流轉費直接支付給貧困戶,僅土地流轉費用可實現戶均增收2000余元,使原來零星荒蕪的土地變廢為寶。
家住解放村4組的左名珍,今年40歲,是一名在冊貧困戶。自2016年在這開始采茶到如今,收入也從一年2000元到現在的2萬6千多元。“我家也有幾畝茶園,以前自己采自己賣,收入微薄,現在不僅以高于市場的價賣給公司,我還可以在園區上班,產業有了保障,脫貧也有了信心。”左名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園區實行春夏秋三季不間斷采摘、生產,固定周邊貧困戶56人每年從3月至9月集中采茶、定點回收,可實現人均增長1萬元至1.5萬元,延長了茶葉采摘期,延伸了茶葉產業鏈,徹底改變過去秋茶無人采摘現象,實現了產業產值最大化。
“除綠茶外,我們還生產紅茶、白茶、桂花茶等產品,這些都能為公司以及茶農創造更多的收入。”在紫陽縣康硒天茗茶葉公司負責人陳國卿眼里,整齊劃一的300余畝高標準茶葉園既是他的“搖錢樹”,也是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脫貧樹”。
經過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紫陽富硒茶已經由傳統地方產業過渡到具備一定基礎的現代優勢主導產業。該縣將茶葉產業作為富民興縣第一產業,還將通過培訓3萬多茶農、舉辦26期職業茶農培訓專班、實施標準質量管控提升等八大工程,為紫陽茶葉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支撐,著力推動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多元化、產業一體化。
截至目前,該縣茶園面積達23萬畝,發展茶廠300余家,開發出綠茶、紅茶、白茶、黑茶、調味茶等茶類40多個品種,年產茶葉7000余噸,已讓10多萬群眾因茶而富,實現年綜合產值43.4億元,紫陽富硒茶區域品牌價值達到62.2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