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譚西 通訊員 薛同新 劉偉
2018年12月3日上午,隨著安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正式掛牌,兩個標志性事件隨之誕生。
其一,它是全市退役軍人工作的標志性大事,具有里程碑似的象征;其二,此舉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是我市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新組建的第一個政府部門,意味著安康機構改革大幕開啟。
從2018年5月18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郭青主持市委常委會議,聽取全省編辦主任會議精神匯報,組建安康市機構改革工作組織機構,到2019年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印發市直機關“三定”規定,歷時近一年的安康市機構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聚焦發展所需,緊盯民生所盼,發揮安康智慧,凸顯安康特色,構建了有利于安康發展和民生事業的體制機制,激發了安康追趕超越新動力,架構了綠色崛起新圖景。
時間表和路線圖下的“自我革命”
改革開放40年來,安康先后經歷了4次黨委機構和7次政府機構改革。邁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市一些領域黨政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比較突出;一些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責劃分不夠科學,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問題凸顯,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領域機構職能上下一般粗,權責劃分不盡合理……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在眉睫。
也正因如此,郭青將此次市縣區機構改革稱之為“一場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的變革,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為讓這場“自我革命”更徹底,作為此次改革的主要承辦部門——市委編辦,也因此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入、最為復雜、最為緊迫的一次改革,一系列準備工作都力圖做到完美和精致。
從全市層面看,高質量推進機構改革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政治責任,構建機構職能體系是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健全基層管理體制是推動安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黨的領導必須貫穿始終。市、縣區分別成立了機構改革領導小組,確定工作班子,明確工作任務,夯實工作責任。
深入細致準確調研摸底,成了其中的關鍵環節。市委編辦逐單位、逐行業、逐縣區進行摸底,對標中省改革意見、上級部門“三定”規定和市縣(區)部門權責清單,準確梳理部門職能職責,確保改革有理、有力、有利。
按照中省機構改革任務,在市委領導下,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市委編辦結合實際研究制定的《安康市機構改革方案》幾經修改、一再完善,起草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在2018年8月初形成初稿后,市委編辦10余次組織“方案起草專班”反復研討,30余次修改完善,9次專程赴省委機構改革工作專班匯報對接。
2018年12月8日,《安康市機構改革方案(草案)》和《安康市關于縣區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草案)》在全省第一個通過省委機構改革專班市縣方案審核組預審。根據省上預審意見,2018年12月12日,市委常委會議對兩個草案進行了研究審議并報省委審批。12月28日,市委再次召開常委會議,分別對10縣區機構改革方案進行研究審議,聽取有關改革重點工作匯報。
為確保改革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平穩有序,2018年6月以來,市上先后出臺了《關于切實嚴明紀律確保黨政機構改革順利進行的通知》《安康市深化機構改革工作方案》《關于做好市縣機構改革有關事項的意見》《關于人員轉隸的通知》一系列改革配套文件。郭青先后組織召開2次市委書記辦公會、4次市委常委會議、1次市黨政機構改革領導小組會議、2次市委編委會議,專題研究機構改革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市委副書記、市長趙俊民多次聽取改革工作匯報并協調相關工作;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晶華全程指導督辦改革具體事宜,構建了“一把手”“掛帥”、分管領導全程“督戰”的指揮格局,為全市機構改革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2019年1月8日,改革方案正式披露,省委批復了《安康市關于縣區機構改革的指導意見》;1月16日,省委批準印發《安康市機構改革方案》,我市機構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搭建加快發展的“四梁八柱”
2019年1月21日,全市機構改革動員大會在市委會議廳召開。由市委負總責,統籌“兩辦”、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檔案局等機關部門,按照部門職責,既分工協作又形成合力的安康市機構改革,一步步完成“規定動作”。
1月24日,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茶葉局)、市發改委(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市應急管理局、市醫療保障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繼掛牌。到1月底,全市機構改革涉改部門全部完成掛牌,正職領導配備到位,開始以新機構的名義開展工作。
此后就是一系列更加細致具體的改革任務,比如市委召開兩次編委會議,研究審定市級機構改革部門編制調整意見、向市直45個黨政部門印發明確職責機構編制和領導職數的通知、召開市直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動員大會、印發市直機關部門“三定”規定。
根據《安康市機構改革方案》,我市市級黨政工作機關部門設置47個,其中市委工作機關14個,市政府工作部門33個。與改革前相比,市級副縣級以上黨政機構精簡13個,縣級領導職數精簡10名。市級黨政機關部門調整劃轉行政職責161項,承接事業單位回歸機關行政職責168項。包括37個行政機關部門和23個事業單位在內的60個機關單位,共涉及人員轉隸295名。
在縣區,按照市縣(區)同步的原則,在機構改革方案獲批后,各單位掛牌也迅速推進。1月27日,鎮坪縣委巡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鎮坪縣自然資源局、鎮坪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等11個新組建機構集中掛牌成立;1月30日,漢陰縣機構改革部門陸續掛牌,包括漢陰縣應急管理局、漢陰縣醫療保障局、漢陰縣衛生健康局等;這一天,寧陜的關鍵詞也是掛牌。寧陜縣自然資源局、寧陜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等機構改革部門陸續掛牌。
據統計,十縣區黨政工作機關部門共設置346個,其中縣區黨委工作機關89個,政府工作部門257個。與改革前相比,縣區副科級以上黨政機構共精簡65個。黨政部門不再保留管理機構,不再保留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
截止3月31日,市直機關部門“三定”全部印發,機關部門按新的“三定”規定運行,各縣區按規定時間積極推進,各項改革任務順利完成。總體上,市縣機構改革做到了高點定位、高位統籌、高質量推進,實現了“機構限額設置到位、職能職責界定到位、部門關系理順到位、‘三定’規定印發到位、縣區改革指導到位。”
市委編辦主任廖坤波感慨地說:“回顧此輪機構改革,市委頂層謀篇,編辦扎實推進,部門通力合作,凝聚著溝通協調的智慧,凝聚著反復修改的共識,凝聚著挑燈夜戰的心血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治情懷。”全市機構編制部門擔當盡責,二分之一以上編辦干部夙夜在公謀改革,發揮了“主人翁”“生力軍”作用,展現了安康機構編制隊伍“政治有信仰、精神有追求、干事有規矩、工作有標準、做人有境界、讀書有學養”的“六有”干部隊伍良好形象。
自選動作里的“責任與擔當”
這次機構改革既有對標對表的必答題,也有考驗和發揮基層改革智慧的附加題,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如何聚焦發展所需,緊盯民生所盼,發揮安康智慧,凸顯安康特色,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這一政治任務,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安康體現了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
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本輪機構改革,我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始終,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市委新組建或優化設置了全面依法治市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等,作為市委議事協調機構。同時,進一步理順了黨政機構關系,強化了市委的統一歸口管理職能。如將市委督查室、市檔案局在市委辦加掛牌子,組建市委機要保密辦公室;市委組織部統一管理公務員工作,歸口管理市委編辦;市委宣傳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工作和電影工作,歸口管理市文明辦等,都是理順黨政機構關系,強化統籌協調,增強黨的領導力,提高政府執行力的具體表現。
一個指向愈發鮮明——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本次我市機構改革的另一特點就是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體現在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中。加大生態環保、衛生健康、醫療保障、應急管理、市場監管、退役軍人服務、金融監管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領域機構調整和優化力度。為改善“看病難看病貴”,新組建醫療保障局;為更好保護安康青山綠水、治理污染,專門組建生態環境局;為促進全市教育體育事業繁榮發展,整合教育局和體育局;為有效發揮政府金融部門的統籌協調和監管職責,切實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將市金融辦單設作為市政府工作部門,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包括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的行政審批服務局,都是為了解決群眾的大事、難事、煩心事。
一個目標更加清晰——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協同高效。“九龍治水”飽受詬病,此次機構改革對此“開刀”,突出優化部門職能,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權責脫節問題。為加強市場監管,將市工商局、質監局、食藥監局合并,整合知識產權保護、食鹽市場安全監管、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等職責,保障各類市場主體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規則平等;針對國土資源空間管控、部門之間職責交叉重復等問題,將市國土資源局的職責,以及市發改委組織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職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城鄉規劃管理職責,市水利局的水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市農業局的草原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市林業局的森林、濕地等資源調查和確權登記管理職責等整合,組建市自然資源局,由一個部門承擔,實現“多規合一”、“多證合一”; 在提升政府在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救援能力上,將分散在各部門的應急救援指揮職責整合,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體制。
一大優勢更加凸顯——集中精力集中資源辦大事。自選動作里的最大亮點,就是邁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安康,在嚴格按照中省規定的機構限額內,充分考慮全市實際情況,有增有減、因地制宜設置機構。圍繞市委市政府培育千億產值富硒產業鏈,建設中國硒谷的目標,創新組建了市富硒產業發展辦公室,整合了富硒產業發展相關管理職能,推進富硒產業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成立富硒辦這一創新性改革,在全省尚屬唯一。本次改革還將茶葉產業行政管理體制由林業部門調整至農業農村部門承擔,在市農業農村局加掛了市茶葉局牌子,我市茶葉產業發展又將迎來新時代。為了使優化招商“軟環境”為安康發展提供“硬支撐”,我市設立了招商和經濟合作局,專司招商引資和經濟合作工作,不斷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40年前改革開放的聲聲春雷,喚醒了一個時代的蓬勃生機;40年后機構改革的陣陣鼓點,更激發起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的萬丈豪情。在歷史長河的關鍵節點,改革后的市、縣區黨委政府部門將履行新職能、擔當新使命、奮進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為即將到來的建國70周年獻禮,為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