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俊 李靜 吳單 實習記者 李瑩
向貞維是紫陽縣漢王鎮社區黨支部書記,與此同時,他還是該鎮安置社區一區一單元的“樓長”。和向貞維一樣,社區的黨員干部幾乎都擔任“樓長”。社區居委會主任龍波是一區二單元樓長、文書陳婷是三單元樓長……
“樓長”究竟是個啥官?“樓長不是官,是為大家服務的。”漢王鎮黨委書記婁芳說。
為了更好地解決搬遷安置社區的管理問題,該鎮針對樓里每單元入住居民的具體情況選定“樓長”,住戶中有黨員的擇優選任為“樓長”,沒有黨員的,通過召開社區支部黨員大會充分征求意見,從社區支部優秀黨員中派駐擔任該單元“樓長”。
婁芳介紹說,這樣做的目的是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便于社區的管理,他們既是社區環境的監督員、治安的巡邏員,又是鄰里糾紛的調解員、困難群體的聯絡員……總之,“黨員樓長”就是群眾的“勤務員”。
社區黨支部還根據當前重點工作,建立了“一室五中心”服務體系,即黨建工作室、黨建活動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矛盾糾紛化解中心、物業管理中心、電商服務中心,做到“群眾有呼聲,組織有回應,問題能落實”。過去,群眾有問題找物業,但常常因為溝通不良等問題引發矛盾。如今,群眾有事找“樓長”,由“樓長”直接匯報給社區,社區再根據不同的訴求進行解決,效率高、效果好。
在社區支部委員會辦公樓門外的公示欄中,記者看到,群眾反映的問題、提出的時間,受理人、完成時限都一一標明,旁邊的“回音壁”里是對問題的回應,問題內容、責任人、整改措施及進度,辦理情況、未辦結的原因一目了然。
“這種方式,倒逼黨員動起來,使社區的管理良性循環,群眾的滿意度也提升了。”婁芳說。
這僅僅是漢王鎮黨委創新創優黨建工作的一個縮影。
漢王鎮位于紫陽縣城以北,距離紫陽縣城45公里,是紫陽、漢陰、石泉、漢濱等四縣區的交匯處,轄7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57個村民小組,4800戶,23000余人。漢王鎮黨委下轄11個黨支部。
近年來,圍繞讓漢王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奮斗目標,鎮黨委堅持以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通過充分調研和研判分析鎮情、黨情、村情、社情、民情,創新了黨支部“1+1+X”配備模式、“黨支部+工作組+X”工作模式、黨建引領促脫貧“百千萬”工程三項黨建工作,切實解決“支部有能人干事”“無職黨員有事可做”“支部和黨員能充分發揮作用把事做好”的問題,以黨建為引領,做強產業、做實民生,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和“黨建+新民風”等工作,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
突出“用”, 筑牢戰斗堡壘。在村“兩委”換屆中,創新推行了黨支部“1+1+X”配備模式,兩個“1”,即鎮黨委下派1名第一書記,鎮黨委為各村(社區)黨支部選優配強1名黨支部書記;“X”,即除村(社區)黨支部委員外,各支部再培養3名以上35歲以下的年輕后備干部,解決“支部有能人做事”的問題。通過“1+1+X”支部配備模式,使黨支部覆蓋全體黨員,使黨的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黨員,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
突出“實”,發揮表率作用。堅持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結合起來,努力打造“黨支部+工作組+X”工作模式,即通過研判分析具體情況,為每個黨支部下設“送學上門服務”“脫貧攻堅幫扶”“留守兒童關愛”“環境衛生保障”“矛盾糾紛調解”五個工作組,“X”為服務對象。以小組為單位,對服務對象進行“一對一”和“多對一”的管理服務或幫扶。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實現黨員由“無事可做”到“有事可做”的轉變。去年以來,全體黨員為民辦實事389件,化解矛盾糾紛132起。
突出“好”,用心服務人民。創新開展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百千萬”工程,即全鎮“225名黨員和干部包聯1382戶貧困戶,直接聯系、服務、帶動23000余名群眾”,通過組織廣大黨員干部下基層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能,打造“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優秀黨員干部隊伍。大力開展“脫貧攻堅大走訪、干部群眾心連心”活動,強化“四支隊伍”建設。牽頭制訂和落實的“三本臺賬”、“三個至少”常態走訪和“五大幫扶任務”,得到干部群眾的認可,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
在黨建引領下,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和苦拼實干的黨員干部隊伍,成為漢王最美的風景,各項工作扎實推進。2016年以來,漢王鎮先后被紫陽縣委、縣政府授予“綜治平安建設先進鎮”“脫貧攻堅優秀鎮”“目標責任綜合考評一等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平安示范鎮”“安康市移民搬遷工作先進集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衛生鎮”“省級生態鎮”。
該鎮的黨建工作形成了叫得響、可推廣的特色品牌,今年省委組織部組織一處到漢王鎮開展專題調研,形成經驗在全省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