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70年光輝歷程,無比自豪;展望未來美好前景,時不我待。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創一流、敢挑重任、敢為人先,奮力譜寫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篇章!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安康人民砥礪前行、接續奮斗,秦巴漢水之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從1949年的1.4億元、2.2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1133.8億元、1149.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從1978年的172元、161元增長到2018年的24977元、9504元。安康已由一窮二白走向百業興旺、由長期封閉走向開放發展、由深度貧困初步走向全面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安康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新征程,面對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川陜革命老區“四區”疊加的獨特市情,全市上下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緊扣追趕超越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相繼作出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戰略決策,提出了“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發展總綱,確立了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奮斗目標,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高質量發展新路。2015年起,在全省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榮獲“四連優”,實現了從一個欠發達地區到經濟快速發展地區、從一個工作落后地區到工作先進地區的蛻變。
經濟發展速度質量雙提升。堅持循環產業體系是安康綠色發展的命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持續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全省第一方陣,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連續4年位居全省第一。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富硒產業產值連年保持30%左右的超高速增長,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涉水產業呈井噴式增長,包裝飲用水產業產值連續4年增速超過30%;生態旅游、山林經濟增速連年超過兩位數。壯大發展綠色工業,以智能家電、物聯網電梯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業突飛猛進。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持續保持全省前列,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連續5年位列全省第一。注重從技術、人才等高級生產要素上培育競爭優勢,建成全國唯一的富硒食品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等,秦巴眾創空間等多個“國字號”研發機構和“雙創”平臺相繼落戶,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31家。持續優化生產力布局,高標準規劃建設新安康門戶區,聚力打造“三個經濟”主要承載區、核心發展區和創新引領區;安康高新區在147個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晉升至第69位。
改革開放激活發展新動能。以重點突破之功收推動全局之效,先后承接26個中央、省上確定的改革創新試點,相繼獲得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市、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國家政策性金融扶貧試驗示范市、國家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市、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等多個“國字號”榮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創新實踐的安康樣本”入選全國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案例;以生態流向引領并兼顧經濟流向的“飛地經濟”模式、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派直管”改革、基層人大工作創新、新社區工廠暨“新社區工廠貸”等11項改革創新受到中央領導批示肯定,安康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改革熱區。深度融入“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抓、人大政協支持、部門縣區聯動、市場主體廣泛參與、人人都是營商環境”的大開放招商工作格局,廣泛開展經貿、文體相融合的對外交流活動,累計招商引進項目1697個,到位資金2783.4億元。
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堅持以脫貧攻堅工作總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持續推進“五大工程”,連續3年在全省考評優秀,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由2012年底90.15萬人減少至2018年底26.9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6.5%降至10.5%,鎮坪縣實現整縣脫貧摘帽,今年所有縣區將脫貧摘帽,長久以來困擾安康人民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得到歷史性的解決。堅持新增財力和財政支出“兩個80%”用于辦好民生實事。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成功創建省級教育強縣5個、省“雙高雙普”縣8個、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9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不斷提高,建成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網”,率先在全省實現縣域醫共體和鎮村一體化建設、市縣鎮三級遠程會診系統運用全覆蓋。
做好美麗中國的“安康答卷”。堅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安康高質量發展的底蘊,聚力打造生態產業、生態環境、生態布局、生態文化、生態機制“五位一體”基本框架,讓城鄉因環境而美麗、讓百姓因生態而富裕。頒布實施《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兩部實體性地方法規,生態保護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持續推進節能減排降耗,累計關停鉛鋅礦、磚瓦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300余家,直接減少工業產值300多億元;清理拆除瀛湖庫區網箱3.4萬口。全面實施環境質量網格化監管,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941條河流和149個湖泊實現“河長湖長+警長+X(護河員、督察長、監測員等)”責任體系全覆蓋。著力把秦嶺安康段打造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最佳區域,堅持“一年種三年的樹,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完成造林綠化340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5.9%上升到65%。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持續位居全省前列,漢江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深入推進,打掉涉嫌黑社會性質組織2個、惡勢力集團16個、惡勢力團伙29個。扎實推進“打五霸治五亂”“雷霆”“利劍”等專項行動,創新開展“三個精準防范”和“破小案暖民心”,全市刑事立案連續5年下降。堅持依法雙向規范信訪秩序,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網絡不斷完善。健全風險分級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以實現區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打造“中國建行援建·安康智慧治理”服務平臺。連續3年公眾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連續5年獲評全省綜治優秀市,連續6年獲評信訪工作優秀市,被全國掃黑辦確定為全省唯一的掃黑除惡重點培育市。
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圍繞“抓黨建、聚人心、強隊伍、嚴管理、促發展”主題,以“黨建+”系統思維推動中心工作,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突出抓好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走深走實,切實把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體現到具體工作中、落實在實際行動上。著力推進高素質干部隊伍建設,堅持“五個優先、兩個更加注重”選人用人導向,大力實施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程,完善“三項機制”配套實施辦法,構建起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常態機制。保持正風肅紀高壓態勢,連續8年將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新春第一課”,深入開展“五倡五戒”,狠剎“五股歪風”,大力整治“為政不為”,下氣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全省率先開展巡察工作,保持了經濟生態、政治生態“雙一流”的良好勢頭。
回顧70年光輝歷程,無比自豪;展望未來美好前景,時不我待。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創一流、敢挑重任、敢為人先,奮力譜寫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