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安康市委書記
郭青
近年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對標“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要求,努力把占全省秦嶺區域1/6的秦嶺安康段打造成秦嶺生態環保最佳區域,守護好安康的青山碧水藍天凈土。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城市水環境質量連年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取得“雙第一”,漢江出境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地表水II類標準;經濟增速連續5年居全省第一,實現了發展質量和速度“雙提升”,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發展新路。
一、銘刻“國之大者”于心
多年來,我市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綠色發展的諸多做法被中央領導肯定、為全國提供借鑒,就是因為我們自覺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實踐、校正偏差,成功破除了干部群眾中一度存在的把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對立起來、加強環境監管會犧牲本地發展權、生態好了發展就慢了百姓就窮了、限制開發就是限制發展的認識誤區,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選擇題”為“必答題”。特別是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發生后,全市上下深刻汲取教訓,從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高度看待生態環保問題,堅決扛起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政治責任。習近平總書記今年4月來陜考察后,我們用心體悟“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科學論斷,更加深刻認識到保護秦嶺是“國之大者”,以鐵的決心、鐵的規則、鐵的手腕,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二、實施最嚴格的監管舉措
聚焦秦嶺和漢江兩大生態環保主戰場,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全市累計關停高污染風險企業300余家,直接減少工業產值300多億元。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向畜禽養殖和網箱養魚兩個“感情產業”開刀,共關閉規模養殖場41家,清理拆除瀛湖庫區網箱3.5萬口。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行動工作體制,探索“山長制”管護新機制,全面推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四級網格化管理,落實基層網格員1320名。全力守護“中央水塔”,持續推進漢江水質保護十大專項行動,投入100余億元實施漢江生態治理、防洪安保工程,5平方公里以上河湖實現“河長湖長+警長+X”責任體系全覆蓋,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按照“一年種三年的樹,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要求,5年來累計造林綠化420.1萬畝。建立環保和司法聯動機制,全面推行環境公益訴訟,依法嚴懲破壞環境資源違法犯罪,重拳整治“五亂”問題198起,拆除違建別墅13棟16套,偵辦“亂捕亂獵”刑事案件60起。嚴查生態環境整治不力及“保護傘”問題,2016年以來共查處涉及生態環保問題787件,黨紀政務處分832人,產生了強烈震懾作用。
三、持續壯大生態經濟
優先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將環境保護由末端治理轉變為源頭治理。富硒產業產值連續7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9年超過700億元,成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茶園面積從2012年的48萬畝發展到100萬畝,茶產值翻了近兩番;包裝飲用水產業產值增速連續4年超過30%,2019年實現46.9億元;山林經濟產值增速連年超過兩位數,2019年達到206.54億元。堅持“全域安康”理念,實行“點上開發、面上保護”,創新以生態流向引領并兼顧經濟流向的“飛地經濟”,建立利益分配、項目導引等合作機制,引導限制開發的5個縣在月河川道建設“飛地經濟”園區,形成限制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實現了“種養基地在縣區、加工生產在飛地、銷售市場在全域”。扎實推進易地搬遷,倡導就地城鎮化,搬遷群眾26.73萬戶93.78萬人。堅持“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制定全國首個《新社區工廠地方標準》,創新推出“新社區工廠貸”,建成新社區工廠612家,吸納就業2.1萬人,從源頭上減輕人口超載帶來的生態壓力。
四、不斷創新體制機制
完善制度配套,引導、規范和約束全社會的發展實踐。頒布《安康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安康市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三部地方法規,制定《安康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安康市秦嶺區域城鄉建設專項保護規劃》等規范性文件,健全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報告、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環境保護“黑名單”等制度,探索推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辦法。建立差異化分類考核體系,將全市劃分為循環發展、重點生態保護和聚集發展“三大區域”,激勵綠色發展、錯位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制度轉化為生態治理效能。
五、統籌推進問題整改
下一步,我們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引向縱深,全面落實全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做好新時代美麗中國的“安康答卷”。一要堅持規劃引領。把新修訂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加快修編我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抓緊制定涉秦嶺7個縣區的實施方案,繪制全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分區保護圖和縣區保護詳圖,同步制定市域巴山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切實做好巴山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二要強化系統保護。馳而不息推進退耕還林還草、植樹造林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針對城鄉結合部、易地搬遷安置區等薄弱環節,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廣大群眾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和綠色生活方式,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落深落實落細。三要狠抓整改到位。扎實推進中央、省委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常態化開展“五亂”問題整治,建立長效機制,防止反彈回潮,堅決遏制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四要轉換發展方式。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注重從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上培育競爭優勢,把富硒產業打造成千億產業鏈的立市之業,以更高級的產業基礎、更現代的產業鏈條、更遠大的發展目標挺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梁”,最大限度提升生態價值轉化效率,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大生態紅利和經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