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亞(1913—1978)原名何繼周,字子新。1913年出生于陜西漢陰縣龍王鄉(今屬陜西寧陜縣)。
1931年考入楊虎城第十七路軍軍官訓練班。1931年冬,從軍官訓練班結業后,被分配到安康綏靖軍第一團任班長。1932年11月,入平利縣干部教育訓練班受訓。12月底,何振亞和沈啟賢等十多名進步青年,秘密組織陜南抗日救國赤衛團,草擬了抗日救國八條宣言,在國民黨部隊中開展兵運工作。1934年9月,何振亞所在團改編為陜西省警備第二旅第四團。1935年冬,警備第二旅第四團開赴長安縣南,在引駕回途中,七連排長茍樹林聯絡起義事泄被捕。時任九連二排排長的何振亞,頓感形勢緊迫,急約沈啟賢、洪九疇、張孝德等密議全連起義。12月11日夜,何振亞派人處死了九連連長張錫武,遂以“執行任務”為由,率部經大峪口進入秦嶺山區宣布起義。隨后,根據紅七十四師的建議,何振亞宣布成立陜南游擊縱隊,并任總指揮。
其間,國民黨調集了大批兵力對鄂豫陜根據地進行“圍剿”,國民黨安康專員魏席儒派員同何振亞談判收編。何振亞為了保存實力,針對國民黨“改剿為招”的陰謀,采取“緩兵計”,有條件地接受國民黨地方政府“改編”,將部隊開往安康(現漢濱區)北區的東溝口整訓。此間,他派人到漢陰、紫陽、平利、嵐皋、鎮巴等縣開展秘密活動,為部隊獨立自主發展創造條件。
1936年6月,中共西北特支派楊江、杜瑜華和沈敏到何部駐地動員其參加革命,何振亞非常高興,表示準備第二次起義。楊江即回西安向中共西北特支匯報,后又來營地傳達中共西北特支的指示。根據中共西北特支指示,何部命名為“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8月13日,何部在紫荊河劉家大院召開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成立大會,發表《宣言》和《告人民書》。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警衛團,何振亞任警衛團長,駐兵甘肅慶陽驛馬關。
1937年3月,何振亞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紅十五軍團警衛團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警衛營,何振亞任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參謀長。9月中旬,何振亞隨八路軍一一五師開赴山西抗日前線。這時日軍正向國民黨第二戰區平型關至茹越口的防線進攻。為了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配合平型關友軍防御作戰,八路軍一一五師決定在平型關附近,采取伏擊手段,殲滅由靈丘向平型關進攻之敵。24日夜,何振亞所在的六八七團,冒雨設伏于平型關東北公路右側高地。24日7時許,敵第五師團二十一旅團主力和輜重車輛,進入伏擊圈內,我一一五師遂向敵展開猛烈攻擊。經過一天激戰,殲敵3000多人,擊毀其全部輜重車輛,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何振亞還參加了正太路、道清路的破襲戰以及張店、町店反圍攻戰等重要戰斗。他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均給敵以重創。后被分配到抗日軍政大學任教。
1942年11月,何振亞由抗大調延安八路軍留守兵團任副官處副處長、處長。1944年冬,調任王樹聲部三支隊任副參謀長,后任參謀長,隨軍開赴河南抗日前線。1944年11月,任河南軍區三分區及豫中分區參謀長。1945年底,河南軍區與新四軍第五師會合,何振亞調中共中原中央局高干團任參謀長。參與領導團以上干部千余人同國民黨第九十軍在伏牛山地區的決戰。
1946年6月,何振亞被調往北平軍調處中共代表團任整軍處科長。1946年秋,軍調處解散,何振亞被派往東北工作,任大連公安局督察處長。1947年11月后,先后任東北軍區第三縱隊副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參謀長、軍黨委委員及直屬黨委書記。參加了四平、開原、義州、錦州的攻堅戰及公主嶺、遼西、平康殲滅戰,在解放戰爭中功績卓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振亞相繼任十二兵團兼湖南軍區副參謀長、中朝聯合空軍司令部參謀長、東北軍區空軍參謀長、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空軍后勤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8年病故,終年66歲。
來源:《陜西抗戰人物紀事》,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2015年9月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