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馮勛 廖安渝
就業是最大民生,一頭關乎經濟發展,一頭連著居民 “飯碗”,唯有就業穩當,收入保障,群眾生活才有了“定心丸”。
2020年以來,安康市人社部門積極應對新冠疫情給經濟發展和就業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立足本地實際,落實政策穩就業、多措并舉擴就業,深化服務促就業,重點幫扶保就業,全力以赴把牢就業基本盤,提升群眾生活幸福感。
落實政策“穩好崗”
“及時出臺的紓困惠企穩崗返還政策,真是雪中送炭,幫助我們企業渡過了34月最艱難的時間,讓企業在疫情好轉時較快地恢復起來。”陜西安康瀘康酒業公司工會主席唐云在談起穩崗返還政策時,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安康本地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更經受不住“拖”。市政府關于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9條政策、農民工返崗復工7條意見和援企穩崗20條措施等一攬子保市場主體、穩就業崗位措施出臺后,該市人社部門迅速啟動“快辦行動”,梳理簡化各項政策的辦理程序,印制《創業就業惠企政策服務指南》,在線上線下廣泛開展宣傳,將最優惠的政策“第一時間”送到企業手中。聚焦勞動密集型重點企業,派出“人社專員”深入到企業開展對接服務,摸排實際困難,從用工保障、貸款優惠、社保降費、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多個方面為復工復產、返崗就業提供支持保障。
完善工作機制,成立“穩就業工作專班”,組建QQ群、微信群,互通信息,優化程序,主動與稅務、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聯系,共享企業經營信息。通過數據比對篩選出符合條件企業名單,主動上門服務,實現了由“被動服務等企業”到“主動上門找企業”的轉變。疫情防控期間,申報穩崗補貼的企業只需將相關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至失業保險經辦機構,財政、稅務、人社部門網上聯審后,返還資金即可直接撥付企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惠企的政策落實,盡快實現了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經濟恢復發展,社會循環起來了,對餐飲企業而言就是最大的利好。” 安康市睿智餐飲公司人事經理汪家能說。疫情防控期間,他們企業不僅沒有裁員,而且伴隨著餐飲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還在常態化招人,也推動著外賣、快送等就業新業態不斷延伸、壯大。
惠企穩崗政策,穩住的不止是崗位,更是人心,返還的不止是資金,更是信心。惠企政策的“紅利”潤澤企業,孕育出經濟發展、充分就業的勃勃生機。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計撥付就業資金2.1億元專項用于支持企業穩崗位、擴就業。落實疫情防控期間吸納各類就業崗位補貼、社區工廠防疫物資補貼1502萬元。向全市809戶符合條件的企業返還穩崗資金8324.9萬元,惠及企業職工3.1萬人。累計減免緩征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費3.02億元,惠及企業3588戶。全市共投放新社區工廠貸8924萬元,帶動就業7841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92億元,帶動就業6281人。
搭好就業“增收橋”
就業是雙向選擇,要實現“好就業”與“就好業”完美統一,就業崗位與勞動者的精準對接必不可少。針對疫情防控期間企業“招不來人”與勞動者“走不出去”的兩難困境,該市組織對122個村開展返鄉農民工數據監測,實名制核查登記農民工108萬人。探索實施 “村級勞務公司+用工企業+貧困勞動力”運作模式,全面摸清勞動力“家底”,分類統籌供給側資源,同時,依托蘇陜協作、西安對口幫扶機制,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勞務合作,動態搜集用工企業需求,及時掌握需求側動態,全面推行網上招聘和遠程面試等線上“春風行動”,運用大數據智能化手段“云端送崗”,實現了勞動力從出“家門”到進“廠門”的精準對接。全市已組建村級勞務機構1527個,與省內外建立勞務合作關系單位2800余家。
采取“點對點、一站式”包客車、包專列的方式開通返崗復工直通車,累積組織輸送438批、2.5萬農民工返崗和外出就業,撥付“點對點”跨省勞務輸出農民工包車補貼385.41萬元。全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量達到62.1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24.7萬人。結合安康群眾愛逛夜市的生活習慣,推出“人才夜市”和“時時送崗 天天招聘”新模式,將招聘會放進人口集中的商業區,讓招聘者像擺地攤一樣亮崗位,求職者像逛夜市一樣找工作,既提升求職體驗,又助推夜市經濟。累計舉辦“人才夜市”16場次,提供崗位1.7萬個,發布各類招聘信息800余條次,提供就業崗位10萬個。
針對無法外出的富余勞動力,大力發展“新社區工廠就業模式”,引導群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截至12月底,全市累計建成新社區工廠共計763家,創造就業崗位2.5萬個,成功吸納就業21705人,其中貧困人口6323人。新社區工廠年總產值達到41.38億元,2020年累計出口創匯 3.59億元。
利用國慶假期,邀請91家就業創業扶貧基地代表,將320種優質農產品、手工藝品、毛絨玩具等進行集中展銷,豐富市民的“菜籃子”“柜臺子”,鼓起貧困群眾的“錢袋子”,活動期間共實現銷售收入230萬元。
重點幫扶“一對一”
“沒有想到剛辭職返鄉,政府就推薦了就業崗位,我也要為家鄉旅游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石泉縣池河鎮建檔立卡貧困大學生胡朵朵,2020年7月從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畢業。為了照顧家人,在西安短暫務工后返回家鄉,如今被安置在池河鎮人民政府并派駐到居住地所在的雙營村從事旅游開發和文書檔案工作。
“脫了貧,還要鄉村振興,鎮上、村上都想把旅游產業再做大,這女娃是本村人,又是旅游專業,這個崗位推薦的合巧的很。”雙營村村主任說起縣人社局推薦胡朵朵的就業崗位,是贊不絕口。
摸排、關注、對接、幫扶像胡朵朵這樣的就業重點人群,始終是突出抓好的重點。一年來,該市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貧困勞動力等重點就業人群落實“一對一”幫扶措施,助推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就業。開展返安畢業生就業狀況排查,建立就業幫扶臺賬。結合個人實際及就業意愿,給予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和崗位信息,幫助推薦就業。通過擴大招考招聘范圍、召開專場招聘會、強化公益崗位兜底、組織就業見習“過渡”,開展創業培訓,提供創業指導和項目孵化支持等措施,千方百計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據統計,2020年安康籍生源應屆畢業生16978人,截至12月底,全市通過公開考試錄用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特崗教師”“三支一扶”招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共計招錄招聘2630人,累計征集就業見習崗位4297個,組織就業見習1737人。已回安報到登記9665人中已實現就業89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高校畢業生1866人全部穩定就業,實現了一個不漏就業“清零”,返安高校畢業生跟蹤回訪率100%、就業幫扶率100%。
采用“定向崗位招聘一批、開展培訓就業一批、專場招聘會就業一批、支持創業就業一批”的辦法,助推退役軍人實現就業。舉辦退役軍人富硒產業(富硒茶)培訓班1期,舉辦各類專場招聘會15場次,組織350家企業參與,籌措3669個適合退役軍人就業崗位進行推薦對接,助推退役軍人充分就業。累計開發20770個扶貧公益性崗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通過職業指導、職介推薦、社區工廠務工等方式,幫扶8222名未脫貧貧困勞動力、16.08萬名易地搬遷貧困勞動力都有事干、有錢賺, 19.6萬個貧困家庭中至少一人實現穩定就業。
截至12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1957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23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7223人,登記失業率3.63%。
就業有術“底氣足”
2020年8月,在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中,該市選手王榮榮代表陜西省勇奪全國家政服務項目金牌,實現了陜西省全國技能大賽金牌“零突破”。憑借一雙技能手,平凡的崗位同樣干出別樣精彩。
從就業有門路到就業有技術,技能就業讓勞動者的就業路越走越寬,高技能水平的技術工人成為了招聘會上的“香餑餑”。
一年來,堅持把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作為應對疫情不利影響、保持就業穩定、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適當降低培訓門檻,進一步簡化申報審核流程,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和資金撥付進度,為保居民就業、保市場主體發揮積極作用。
探索推廣“產業、創業、就業”三業融合的貧困勞動力培訓“白河經驗”,扎實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推進技能培訓進工廠、進校園、進社區、進村組。先后組織“世界青年技能日省級分會場暨毛絨玩具縫紉工技能大賽”、“第五屆烹飪服務技能大賽”,啟動了第二屆金州工匠評選,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營造技能就業氛圍。特別是根據主導產業發展的實際,將新社區工廠、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業人員以工代訓作為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主抓手,努力實現員工勞動技能提升、企業實在“獲利”的雙贏效果。截至12月底,累計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23988人次,其中企業職工、重點群體培訓68205人(含線上培訓23592人、百日農民工免費線上培訓8854人),以工代訓55783人,以工代訓支出補貼(含預撥)8858.503萬元,技能培訓補貼1.32億元。
“就業有術底氣足,巧手換來高薪水,技能就業心敞亮,幸福日子似水長。”人群全覆蓋、培訓全方位的技能培訓促就業模式,讓越來越多的安康勞動者有了一技之長,居民手中的“飯碗”也越端越穩、越端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