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波 張德群 黃治濤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16年以來,地理相隔1300公里的常州市新北區和安康市紫陽縣兩地干部群眾跨越時空,在茶鄉大地共同書寫蘇陜協作戰貧故事。
五年來,新紫兩地黨政組織考察互訪30余次、500余人次,互派交流干部127人次,通過組織領導、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方式,扶貧協作實施協作項目334個,累計投入資金3.913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000余人增收……一串串耀眼的數字,飽含著新北區的扶貧協作深情,更彰顯出新紫兩地人民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勝信心。
人才協作提供扶貧“杠桿”
2020年8月,紫陽縣婦幼保健院盆底康復中心建成揭牌,填補了該縣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診療技術的空白。項目促成的背后,離不開到紫陽支醫的醫生王小艷,她是常州市新北區三井人民醫院副院長、婦產科副主任醫師。
2020年6月,組織安排王小艷到紫陽開展對口醫療支援工作,她始終心懷“紫陽即家鄉、紫陽人民即家人”的大愛理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惠及更多群眾。截至2020年底,王小艷已在紫陽進行門診診療600余人次,手術帶教30余臺,組織開展業務培訓20余次,參與會診和疑難病例討論30余人次,開展各類健康知識宣講及義診活動18場次,參加群眾達5000余人。
自結對幫扶以來,紫陽縣與常州市新北區進一步增加人才交流頻次和領域,教育、衛生健康、農業農村等行業都留下了新北朋友忙碌的身影,通過這種“手拉手、傳幫帶”的方式,為紫陽決勝脫貧攻堅培養專業人才。
五年來,新紫兩地選派掛職干部19名,其中新北區選派4名掛職干部來紫陽開展援助工作,紫陽縣選派15名掛職干部到新北區開展交流學習;兩地互派支教、支醫、支農人員108人次。2020年,紫陽縣衛健部門選派10名業務骨干赴新北區學習交流,教育部門選派4名年輕教師分別赴新北區實驗中學、飛龍實驗小學、三井實驗小學學習交流工作,農業農村部門選派1名技術人員到新北區農業農村綜合管理服務中心交流學習;新北區23名“三支”人員到紫陽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獸醫中心、衛生院、學校等基層單位全面開展援助工作。人才交流架起了兩地互學互鑒友誼橋梁。
產業協作增添扶貧“引擎”
33歲的洞河鎮田榜村創業青年楊銳是紫陽縣山水茶廠負責人,他進過廠、當過建筑工、做過銷售。2017年,在脫貧攻堅的感召下,他懷著建設家鄉回饋父老鄉親的真摯之心,回到家鄉發展,籌措資金300萬元建起了洞河鎮田榜村第一個標準化茶葉企業——紫陽山水生態茶廠。2018年、2020年紫陽縣將230萬元蘇陜扶貧資金下達給山水茶廠,經過三年來不懈努力,山水茶廠實現年加工茶葉14噸以上,銷售總額達1300余萬元。通過園區務工、訂單收購、物資發放等方式帶動脫貧戶101戶,脫貧人口380人,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該縣始終把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第一支柱產業來抓,堅持產業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優先扶持發展前景好、預期收益穩定的茶葉產業,打造一批自身“造血”功能強、帶貧效果明顯的茶葉產業園區。同時,該縣結合各貧困村的立地條件和資源稟賦,采取股權投入的方式,支持發展中藥材種植、魔芋和蜂糖李為主的小雜果等特色產業,幫助建立一批既能為村集體帶來穩定收益,又能帶動貧困戶長效增收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
2016年以來,該縣利用蘇陜協作項目資金支持產業項目162個,累計投入1.62億元,新建和改造茶園3萬余畝,新建李子、花椒、中藥材、魔芋等園區2.9萬畝,壯大了和平茶業、康硒天茗、閩秦茶業、紫陽春茶業、李緣豐蜂糖李、紫潤花椒等一批園區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以訂單收購、園區務工、土地流轉、種(養)殖加盟、入股分紅等方式,建立項目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長效機制,真正把脫貧村、脫貧戶嵌在了產業鏈上,帶動4萬余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為脫貧攻堅、產業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就業協作擴展扶貧“渠道”
34歲的李家林是安徽宣城人,2010年大學畢業后在江蘇發展毛絨玩具產業,2018年已擁有從毛絨玩具形象設計到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型公司,年營業額8000萬元。2018年8月,他在紫陽縣招商引資以及蘇陜協作支持下成立的紫陽迪鑫玩具有限責任公司任總經理。
目前迪鑫公司在毛壩鎮建成一個4300平方米的毛絨玩具生產加工總廠,輻射臨近麻柳、高灘、瓦廟3鎮,在周邊各村安置點及人口密集區建設9個、總面積近9000平方米村級扶貧車間,并在毛壩鎮農戶院落安排了一批家庭工坊。公司現有員工254人,其中脫貧戶109戶,實現人均年增收20000元。
該縣搶抓江蘇等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歷史機遇,把產業合作作為對口協作的重點,把招商引資作為“脫貧攻堅的第一抓手、對外開放的第一動力、追趕超越的第一突破”,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編制《招商投資指南》,認真落實《紫陽縣招商引資實施辦法》《大力發展社區工廠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借助蘇陜扶貧資金建設標準化廠房“筑巢引鳳”,引進毛絨玩具、服飾鞋帽、工藝品等各類新社區工廠41家,帶動1400余人年人均增收15000元以上。
消費協作打通銷售“瓶頸”
45歲的曹治兵是紫陽縣煥古鎮人,大學畢業后進入江蘇昆山一家外企從事管理工作,工作中他發現江浙一帶人喜歡吃酸菜,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2017年曹治兵便辭掉了年薪幾十萬的工作返鄉創業,在煥古鎮注冊成立了紫陽縣蘇秦農產品專業合作社,把不起眼的“撩酸菜”遠銷江浙等南方城市,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開拓出了一條新渠道。
目前,曹治兵的蘇秦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已經種植“撩酸菜”原料富硒野油菜超過1000余畝,主要分布在煥古鎮東河、劉家河、春堰、大連等4個行政村,種植方式主要以茶園套種、荒地復耕、房屋騰退復墾為主,通過訂單農業模式,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2020年全年“撩酸菜”已銷售500余噸,銷售額1000余萬元,帶動178戶脫貧戶增收,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
該縣依托蘇陜扶貧協作平臺,大力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制定了《紫陽縣電子商務發展戰略規劃》《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電子商務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為推進電商扶貧工作提供政策支撐。圍繞茶葉、洋芋、撩酸菜、魔芋、金錢橘、李子、大蒜、玉米營養餐等優勢產業,初步建立起電商產品供應鏈、電商服務運營、物流倉儲等體系。建成1個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個縣級物流倉儲中心、1個縣級網貨供應中心、13個鎮級服務站、138個村級電商服務點;采取“電商平臺銷售、訂單農業合作、新零售戰略輔助”三種方式,有力拓展了紫陽本地特色富硒產品銷售渠道。
結合紫陽富硒農產品特點與消費者需求,推出了“青春洋芋”“任性魔芋”“永不變心蛋”等一系列品牌產品。拍攝紫陽首部扶貧主題微電影《奔跑的土豆》,對“青春洋芋”進行宣傳,進一步拓展了銷售市場。通過蘇陜資金扶持的企業向全國各地推廣銷售富硒茶葉、撩酸菜、木耳、玉米稀等農特產品價值5000余萬元,其中2020年銷往江蘇等地撩酸菜、富硒茶葉、 木耳、玉米稀等農特產品價值1387萬元,帶動5569名脫貧人口增收。
跨越千里,新紫情深;心有大愛,無問西東。新北與紫陽的東西部協作故事仍在續寫,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正徐徐鋪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