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遷偉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考量著安康的擔當;而如何鞏固脫貧成果防返貧,則考驗著安康的智慧。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完勝年,是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我市平利縣,在全面考察易地搬遷、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等“兩不愁三保障”核心指標后講道:對于今年全面完成現行指標的扶貧我是有信心的。我更關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夠穩定下來,是不是有一個長效的機制。他還衷心希望我們奔小康的路上一個也不少,都能夠順利地脫貧,確保小康。寄語父老鄉親們的生活像我們城市的名字一樣,平安順利,幸福安康。
一年來,我市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持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工作要求,下足“繡花”功夫,不松勁、不停步,再出發、再用力,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穩步提高脫貧質量,帶領貧困群眾逐夢小康路。
再鞏固:“兩業”同抓實現可持續發展
幾場春雨過后,平利縣洛河鎮的萬畝茶園一片生機勃勃,蔥郁的茶園、忙碌的茶農、金黃的油菜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日畫卷。
實現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可持續性,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洛河鎮立足資源稟賦,探索建立了以茶飲產業為主導的脫貧致富模式,新建茶園8000畝,總面積達2.2萬畝,在平利縣率先實現“人均1.5畝茶,戶均增收1萬元”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展產業才是脫貧的根本之策。脫貧攻堅以來,我市圍繞“發展產業脫貧一批”的總體要求,聚力發展“5+X”產業,大力發展茶葉、核桃、魔芋、中藥材、蠶桑種植以及生豬、水產品養殖,每年安排獎補資金對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實施差異化獎補政策和實物幫扶,鼓勵群眾發展產業。在加大產業就業扶貧的同時,我市抓住集體經濟這個關鍵,培育、引進有實力、帶動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了“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致富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產業扶貧格局。同時,把消費扶貧作為產業脫貧的突破口,推動電商進駐鄉村、山貨走出深山、群眾增收致富,為穩定可持續脫貧注入不竭動力。
春節過后,漢濱區大竹園社區菇農李照圍,每天從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香菇大棚里一根根菌棒排列整齊,一朵朵鮮嫩的香菇緊緊簇擁,長勢喜人。“住在大竹園社區,每天步行10分鐘到園區上班,香菇采摘、分揀、烘干等都需要有人干活,一年下來能掙2萬余元。”李照圍說。
產業是脫貧的基礎,就業則是重要保障。尤其是去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市勞務就業形勢普遍遭遇沖擊,各行各業的就業崗位流失嚴重,大量的勞動力賦閑在家無收入來源,特別是在全面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如何確保脫貧群眾穩定增收不返貧、在冊貧困戶如期脫貧成了當務之急。
對此,我市堅持脫貧攻堅與疫情防控兩手抓兩促進,先后制定出臺調整優化扶貧資金使用“十條措施”和《關于堅決克服疫情影響持續抓增收促脫貧防返貧的通知》《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扶貧公益崗位和村級集體經濟穩增收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組建了市縣疫情影響脫貧攻堅研判應對工作專班,實行周研判報告工作機制,通過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針對性開展技能培訓、持續優化創業就業服務等方式,積極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崗就業、持續就業、長期就業。
再提升:后續扶持促融入行穩致遠
自2011年以來,我市各類搬遷人口總計26.73萬戶93.7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近三分之一,農村人都搬上樓了,怎樣才能讓他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沒有后顧之憂,是脫貧成果鞏固提升的重要課題。
在平利縣城關鎮白果社區,現年55歲的陳國庚,自從搬遷到社區,應聘了保安工作后,便多了個“多面手”的稱號,誰家里電視壞了、水管壞了,他都會上門幫助解決。“以前剛來這里的時候,遇到經常打照面的鄰居,卻叫不出對方的名字,‘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居民們經常遇到的尷尬場景。”陳國庚說。
這種尷尬在黨群服務中心“領頭雁”的帶領下,圍繞“一廳八個中心”正在逐漸破解。“社區雖小,但‘五臟俱全’,便民服務大廳、物業管理服務中心、公共安全服務中心、平價購物中心、就業創業保障服務中心、兒童活動中心、健康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都有了,通過有序運行,切實促進了搬遷居民融入社區新環境、新生活、新民風,提高了幸福指數。”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劉小玲介紹。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安考察時對我市采取“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給予肯定,寄予“樂業才能安居”的殷殷囑托。為此,安康市委四屆十次全會確立了“實現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發展工作全省走前列,全國爭一流”的奮斗目標。去年初,市委以一號文件出臺《關于做好易地搬遷后續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創新管理服務機制、強化產業就業支撐、保障搬遷群眾權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社區綜合治理、強化保障落實措施,加快構建精干高效的基層組織體系、穩定增收的產業就業體系、便民利民的權益保障體系、功能完備的公共服務體系、安定有序的社區治理體系,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穩固全面小康根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力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
2020年,全市單獨建立易地搬遷社區黨組織64個,聯合、掛靠建立黨組織209個,選派黨建指導員、第一書記641人。依法調整設立村級自治單元53個,融合、掛靠建設自治組織1311個,組建搬遷小區業主委員會186個,成立工青婦群團組織125個,選配“兩委”班子125名、黨小組組長420名,構建了基層黨組織全覆蓋、聯系無障礙、管理無盲區、服務無縫隙的“立體化”搬遷社區管理服務體系;全市落實搬遷社區綜治人員1942人、網格管理人員3006人;成立調解委員會773個,建成標準化調解室79個;設立警務室165個、警務站327個、警務聯系點441個,保證了公共事務有人管、群眾事務有人辦,不斷增強搬遷群眾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安全感;堅持把搬遷安置同工業園區、新社區工廠、現代農業園區、山林經濟等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累計在搬遷集中安置社區建設農業產業園815個、新社區工廠691家,在“挪窮窩”的同時“改窮業、斷窮根”,使搬遷群眾安置后有致富產業、有就業崗位、有生存之道、有發展空間。
再發力:創新機制小康路一路向前
今年58歲的孟財鳳是寧陜縣金川鎮黃金村人,本人身患多重一級殘疾,丈夫也因病過世多年。她育有一子一女,女兒遠嫁外縣,兒子段升華常年在西安打工。平時,段升華只能將母親托付親戚照顧,由于不放心,經常請假回家,掙錢顧家不能兼顧。
去年6月,段升華將母親送至敬老院托養后,終于可以安心務工,月收入達到4000余元。“母親托養后,去看望過兩次,收拾得干凈,精神也好,收費還不高,可以放心出門掙錢了。”段升華說。
人有旦夕禍福,貧困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雖然我市脫貧攻堅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如何確保已脫貧人口不返貧、邊緣人口不致貧仍然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我市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中始終堅持促脫貧與防返貧并重,2018起就著手研究系統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政策舉措,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具有指導意義、可操作的意見建議。
為著眼長效長治,去年市委在一號文件的基礎上,又制定出臺了《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行動實施意見》,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制定了《“1+12”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實施方案》,按照簡便易行、務實管用的原則,制定印發鎮村長效機制清單和模板,規范基層長效機制建立,統籌打好鞏固脫貧成果長效機制建立組合拳。特別是突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推進機制建立,走出了一條農民就業、工廠發展、社區繁榮、社會穩定的良性發展之路。突出建立完善防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強化市、縣(區)、鎮、村四級預警監測體系,構建監測防線,精準鎖定監測對象,充分發揮大數據平臺作用,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及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等指標重點監測,逐戶逐人分類落實幫扶措施,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突出扶貧資產管理,及時探索推行“雙線排查摸清底數、明晰產權確定歸屬、健全機制落實責任”的扶貧資產管理模式,確保扶貧資產“底數清、權屬明、管理好、可持續”。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面對新的機遇、新的挑戰,經過脫貧攻堅考驗的安康人,定能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繼續發揚老黃牛精神,在完成這一重大使命中,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