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波 通訊員 張海浪
“今年的洋芋剛從地里挖出來,就賣出去了,真得感謝縣供銷聯社的干部!”家住漢陰縣平梁鎮蔡家河村九組的村民廖申斌,正在為今年土豆豐收發愁時,漢陰縣供銷聯社得知這個消息后,主動對接,安排人員和車輛上門服務,對廖申斌的土豆按照市場價統一進行收購,并當場兌付了現金。
今年54歲的嵐皋縣政協委員、大道河鎮月池臺村村民黃德培,經多方考察,把自己的100多萬元積蓄拿出來,建起1700平方米的標準化養牛場。眼下,圈已建成,可就是沒錢買牛,這可讓黃德培發了愁。嵐皋政協主席謝熒作為他的幫扶人,第一時間與縣人社、農商行等部門協商,將黃德培納入創業促就業貼息貸款對象,目前各種資料已全部提供完畢并審核通過,資金到位后就可購進幼牛。
件件小事暖民心,點點滴滴見真情。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市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學習教育全過程,堅持超前謀劃、靶向發力、創新載體,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確保小事辦好,實事辦細。
超前謀劃,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
“要學黨史、辦實事,進一步強化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既立足眼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又著眼長遠、完善解決民生問題的體制機制,在全心為民謀福祉上見成效。”3月12日,市領導在全市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作出明確要求。
隨即,我市迅速成立“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組,抽調骨干力量,實行專人專班,在全省率先制定印發《在全市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中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實施意見》,各縣區、市直各部門同步組建機構和工作隊伍,明確工作職責,高效務實推進活動深入開展。
廣泛收集民情。制定印發調研工作《通知》,以“三訪三問三解”為抓手,全市900余名縣處級領導深入聯系點、包抓企業調研指導2000余次;全市4萬余名黨員領導干部主動深入農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圍繞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營商環境等重點工作開展調研走訪,收集困難群眾、服務對象、企業等利益訴求1300余件;全市1952個新當選村(社區)“兩委”班子采取入戶走訪、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迅速摸清民意,編制為民服務項目清單。堅持開門搞活動,各縣區、各相關部門通過設立公開信箱、熱線電話等多種方式,多層次、全覆蓋式征求民情民意。
分級建立清單。系統梳理《市委常委會工作要點》《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中省巡視巡查整改清單、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重點內容,結合征求集意見建議,共梳理首批11類80余項市級領辦重點項目清單,落實22個市直部門一把手包抓責任,示范推動項目整改;各縣區、各部門共梳理匯總辦實事項目清單467項,對辦理時限、推進措施、責任和責任部門進行逐一明確,其中,7月份之前立行立改223項,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117項。并分類、分批在報紙、政府網站公布實事辦理進展情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靶向發力,注重群眾關切和民生改善
電動車有了充電樁,公共場所安裝了攝像頭,道路兩旁安裝了路燈,群眾活動室配置齊全……走入石泉縣金江府邸小區,老人在健身區扶著健身器械鍛煉身體。
“這里的居民有很多過去都是在農村居住的,以前小區的空地都被居民們開發成菜園子。”回憶起以前的小區,金江府邸小區黨支部書記很是無奈,據他介紹,該小區建設年代久遠、人員復雜、空間布局雜亂,被納入全縣老舊小區改造范疇。在改造中,嚴格按照“提升、整合、擴容、換顏”要求,以改促改,注重提升小區整體服務功能,致力于打造園林小區。
目前,該小區整合原有車位提升為生態停車位88個,美化綠地面積790平方米,改造原有破損道路990米,更換給排水管道872米,鋪裝休閑廣場600平方米,新建綠色文化長廊、物業用房及公廁100平方米,新增照明設施29套,增設小區門禁系統1套、監控設備22組以及消防等配套設施,為小區居民提供了宜居、安全、智慧的新環境。
金江府邸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只是全市在“為民辦實事中”實踐活動中,解決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一個縮影。自活動開展以來,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全市人民生活品質,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教育提升、健康安康、文化惠民、社會救助、城市更新、政務改革、環境整治、交通紓解、平安安康“十大惠民行動”,常態化開展脫貧人口預警監測和幫扶,扎實推進“三館一院一中心”、醫療康養等項目建設,大力解決“擇校熱”“醫療騙保”“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損害群眾利益問題,努力打造一批人民滿意精品工程。
今年以來,全市共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工程182個,實現農村勞動力轉業就業60余萬人,開展免費職業技能培訓2.3萬人次。深入開展信訪積案“雙解雙安”百日攻堅、“全域無詐”創建行動,化解信訪積案107件,破獲電信詐騙案件63起、凍結涉案資金1500余萬元。依托“安新辦”政務服務系統推動710余件審批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完成了90638套易地搬遷安置房不動產登記,讓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
創新載體,務求力量前移和成果檢驗
6月6日,人民日報以《黨建引領 助力鄉村振興》為題,在頭版報道了我市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機制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成效。今年年初,市委出臺了《關于全面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旨在通過城鄉、村村、村企等支部聯建,把黨的力量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前沿,以高質量基層黨建保障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已有285個村(社區)黨組織進行了結對聯建,76個涉農企業、產業園區黨組織與382個村(社區)黨支部進行了區域聯建。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組織人事報等主流媒體也紛紛從不同角度先后對我市“三聯”工作機制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了深度報道。
中省媒體高度關注的背后,是我市在“我為群眾辦實事”中大力推行“1+X”工作機制的顯著成果。據介紹,“1”為部門職能工作,全市各級各部門結合“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主題,以“學黨史、創佳績、立新功”活動為抓手,深化“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崗”,廣泛發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立足本職崗位開展結對幫扶、志愿服務、為民代辦等,全面落實黨員承諾踐諾制度,將工作成效體現到為民解難題、辦實事上來。同時,針對農村、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兩新組織”以及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等不同領域、不同層級黨組織和黨員分類推行“X”自選動作,真正做到了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
在社區,我市致力于打造“紅色物業”“紅心驛站”等服務品牌,強化黨建引領,把物業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大力推動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物業服務難題;在機關企事業單位,致力于打造“首善機關”等模范機關品牌,舉辦全市公務員“立足崗位辦實事”集中巡回展示活動,引導全市廣大公務員在為民辦實事中爭當排頭兵;在國有企業和“兩新”組織,致力于打造“興企有為、助力‘六穩’‘六保’”服務品牌;在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致力于打造便民利企、服務發展的“營商環境最安康”服務品牌。
同時,以“千名優秀年輕干部到一線”“萬名專業干部助萬企”活動為抓手,全市共選派1317名黨員干部深入企業開展幫扶。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志愿服務我先行”活動,組織動員全市300余支志愿服務隊伍、2萬余名志愿者,通過群眾點單、平臺亮單、志愿送單等方式,開展幫扶城鄉困難群眾、關愛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等活動3000余場次,讓實踐活動更深入基層、更入人心。
做好“結合文章”。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與統籌推進中省巡視反饋問題整改、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生態環境整治、鄉村振興、信訪積案化解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及時總結推廣各縣區各部門開展實踐活動的好經驗和好做法,大力推廣“街社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民情三本賬”“縣委書記接訪日”“黨代表接待周”“點亮微心愿”等一大批聯系服務群眾、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同時,在安康日報、安康先鋒等媒體平臺開設“我為群眾辦實事”“身邊榜樣”等專欄,大力宣傳開展實踐活動的新鮮經驗、成功做法和先進典型,共刊發各類稿件500余篇,營造了濃厚氛圍。
“下一步,我市將著眼于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和完善解決民生問題體制機制,著眼于釋放社會穩定紅利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力推動解決群眾面臨的難事、基層面臨的難點,確保實踐活動不斷走實走深。”市委組織部有關領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