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潔 通訊員 杜明坤
從2011年,安康高新區教育從漢濱區分離“另起爐灶”,由當時的幾個村級學校、2000余名學生、100多名教師,到經過10年時間,發展至現有的學校39所、學生3萬余名、教師2000余名。說起安康高新區教育的發展,該區教體文旅局相關負責人用“發展壯大”來定義。
學校、學生、教師數量的增加,體現了10年來安康高新區教育的發展成果。這些成果的背后,是安康高新區在教育管理體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不斷投入。
在安康高新區,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個共識:保障教育優先發展。基于這樣的共識,安康高新區聘請專業團隊制定“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優先保障教育用地,優先滿足教育經費投入。主要領導主管主抓教育,并明確了一名黨工委班子成員具體分管教育,管委會主要領導、分管領導經常深入學校,按照“一校一策”“一事一議”的方法,現場解決校建征地、教師招聘等工作難題。
建立考核機制,成立教育改革發展領導小組,制定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做到了教育改革發展有部署、有檢查。圍繞項目規劃、師德師風等教育發展重點保障事項,同相關部門簽訂《教育工作履職考核責任書》,將上級考核高新區的教育履職工作分解到各部門,建立教育發展的考核問責機制,確保教育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按照“統籌推進、促進公平”的思路,普惠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優質發展高中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穩步發展。
一項項政策、一份份文件……字里行間,記錄著安康高新區齊心協力發展教育的執著;一筆筆投入、一所所學校……換來的是安康高新區追趕超越的成績單。
經安康高新區認定并通過評估定級的普惠性幼兒園,對應評定等級,按照每月每生600元、500元、400元、300元、200元的標準由區財政補助保育費;高新區高中學校2020年參加高考1308人,一本上線率75.6%,二本上線率98.3%;引進長興集團在高新區規劃建設3000人規模職教中心,高起點填補高新區職教發展薄弱問題……
高新教育是安康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試驗田”。如今,走進安康高新區的每一所學校,無論是校園環境、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無不都是安康高新區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體現。
一直以來,安康高新區以德育工作統攬全區基礎教育改革創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學校德育工作水平。高新一小把思政學科與其他學科融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融合,學校德育與家庭社會融合,通過“黨建育德”把準方向,“書香養德”讀書勵志,“課堂蘊德”提升品位,“活動潤德”拓展渠道,“攜手弘德”形成合力,推動學校以德育工作統領學校高質量發展。高新六小學生、老師自導自演拍攝微視頻,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成長……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為培育和建設“德潤安康”品牌提供了強大核心力量,促進了全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5月27日17時30分,高新六小的校園里還充滿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操場上,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興趣活動;教室里,老師帶著孩子們一起閱讀。校長儲波告訴記者,2019年3月,安康高新區教育文化體育局和建民社區黨委經過走訪研判,指導學校進行實踐創新,對學生到校和離校時間實行彈性管理,不僅實行“彈性放學”,還推行“彈性上學”。 “學生可以延遲放學,還可以早到校,甚至可以晚到校。7時30分至9時,學生可以提前進校,在老師指導下進行經典誦讀;也可以9時到校,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和方便家長接送。下午放學后,學生可選擇延遲離校,從16時50分到18時,由學生自主選擇興趣小組和文體健身活動。”儲波說,“彈性上放學”的實質就是“學校做加法、家長做減法、學生做乘法”,而這句話也準確詮釋了這項改革的內涵,讓安康高新區諸多學生和家長享受到了改革帶來的便利。
針對教師隊伍,安康高新區也拿出了十分誠意。該區不折不扣落實好國家關于教師地位待遇的各項惠師舉措,落實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優化經費投入結構,確保全區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推行教師購房優惠政策,強化教師業績考核,充分激發教師干事創業的激情與活力。
在高新一小,更是打破傳統績效考核評價體系,構建環評環比考評體,年末計算積分,根據積分發放績效。“有的老師績效考核拿幾百塊錢,還有的拿一兩萬塊錢。”高新一小校長陳政告訴記者,環評環比考評體涉及師德師風、學期出勤、民主評議等6方面,堅持績效工資學校統籌發放,年度考評成績與評先評優、職稱晉升、分級競崗掛鉤,獎優罰差,教學崗位末尾淘汰換崗。正是這套新體系的實施,倒逼了教師工作動力和熱情,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
放眼望去,與時俱進的高新教育,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步伐愈加鏗鏘有力,在高質量教育的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