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德軍 馮友松 張繼磊
種下致富樹,結出幸福果。為推進“十四五”期間果業持續健康發展、鞏固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漢陰縣強化創新引領,聚集資源要素,聚焦強村富民,按照“南茶北果川道園”產業發展總體戰略規劃,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果業已成為漢陰鄉村振興、強村富民的一張“經濟名片”。
枝條正茂的漢陰果業
漢陰縣位于陜南秦巴山區腹地,屬亞熱帶氣候區域,全縣耕地面積34.9萬畝,總人口31萬,年平均氣溫15.1℃、有效積溫4710℃、無霜期258天、日照時數1876小時、晝夜溫差10℃、降雨量929毫米,光、熱、水等農業氣候資源匹配優良,是獼猴桃、桃、李等水果最佳適生區之一。
近年來,漢陰縣堅持“南茶北果川道園”總體規劃,產業發展取得喜人成績。據調研統計,全縣10個鎮種植有獼猴桃、李、桃、柑橘、枇杷、櫻桃等16個品種,總面積達35285畝,其中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4688畝,以雙河口鎮、城關鎮、觀音河鎮最多。李子種植面積達10133畝,城關鎮、漩渦鎮、雙河口鎮最多。桃子種植面積達5437畝,漩渦鎮、蒲溪鎮、城關鎮最多,其他類水果各鎮均有小規模種植,面積4977畝。
總體看來,全縣獼猴桃、李、桃三大主要水果種植面積達30308畝,占全縣水果種植總面積的85.8%。獼猴桃、李、桃等水果也已陸續上市,2至3年將達豐產期,預計全縣水果總產量達8.9萬噸,總收入5.8億元。果業的持續發展,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起到有力推動作用。為便于儲存和營銷,該縣已在部分鎮修建果品儲存氣調庫,為果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尤其近年來,在漢陰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該縣認真落實脫貧攻堅產業扶貧政策,通過政府規劃引導、政策助力,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水果種植初見成效,精品果園逐年增多,特別是獼猴桃、蜂糖李、黃桃等水果種植已成為漢陰鄉村振興、強村富民的“經濟名片”。以獼猴桃、李、桃三大主要果品為重點,該縣因地制宜發展其他果業,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3.5萬余畝。
一些鎮村還結合果業發展,進行農旅融合,推動了鄉村旅游火熱起來。城關鎮中壩村千畝獼猴桃園、蒲溪鎮盤龍村“三生盤龍、十里桃花”、趙家河村和觀音河村的脆李產業園等示范果園,既帶動了水果產業發展,又提升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產業發展短板不容忽視
近年來,隨著全縣水果產業發展,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生活需求,催生和推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激發了市場活力。通過深入縣內外調研分析發現,全縣在水果產業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水果品種繁多,規劃引導滯后。全縣獼猴桃種植有翠香、徐香等5個品種;桃種植有紅桃、黃桃、油桃等4個品種;李有本地李、蜂糖李、脆李等5個品種。總體來看,水果品種多而雜,優質品種不突出,缺乏統一規劃引領,種植分散,規模效益不高,品牌效應不明顯。
管理不夠精細,重栽輕管。由于全縣水果種植起步相對較晚,缺乏規范種植和專業種植大戶引領,科學種植技術運用不夠,特別是在栽植、施肥、剪枝、梳果等管理方面不專不精,在旱澇雹風、病蟲害防治等方面保障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種植模式單一,農旅融合不明顯。一是已建成果園模式單一,基礎配套不完善,“果樹+適宜農作物”種植園面積不多,未能充分發揮土地資源“畝均效益”。二是水果種植與“休閑娛樂+采摘”一體化程度不高、特色不鮮明,農旅融合不緊密。
產銷渠道不靈活,果品儲銷成本高。一是營銷方式單一,未能充分發揮縣域內水果商販、果品超市和電商平臺積極性,產銷渠道不暢通,存在滯銷風險。二是缺乏銷售團隊,對銷售企業和果品品牌宣傳形式單一,群眾知曉率低。三是氣調庫修建分散,遠離縣城、集鎮聚集區,儲藏設施利用率較低,果品儲存管理和運輸成本高。
讓果業發展成為富民“香餑餑”
結合漢陰實際,并與“產業項目建設年”部署要求相結合,通過調研我們對全縣果業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以期真正讓漢陰果業成為群眾增收的“香餑餑”。
加強組織領導,突出規劃引領。一是成立果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細化相關部門、各鎮工作任務,通過狠抓落實鞏固提升現有產業發展成果。二是按照全縣“南茶北果川道園”產業發展布局,在品種更新、果園改造提級、綠色有機生產上下功夫,細化果業發展規劃,制定產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努力打造市縣級2至3個標準化果品產業示范基地和精品園,培育2至3個果品知名品牌。三是統籌各項涉農支持政策,研究出臺配套扶持政策,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以市場為主體,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果農積極參與的產業發展長效機制。四是實施果樹保險機制,加大政策性補貼力度,加快構建果業防災減災體系。
加強指導服務,促進果業健康發展。一是加強全程指導。明確牽頭部門、配合部門職能職責,強化對產業發展各環節指導和監督管理。二是加強技術技能培訓。在種植管理、銷售上加強與陜果集團、農林院校、種植大戶、市場銷售主體緊密結合,強化對鎮村干部專業技能培訓,讓每個基地都有會種植、懂管理、巧宣傳、善營銷的骨干力量。三是夯實技術指導責任。實行技術員網格化管理,不斷提高果農管理水平。
加強農旅融合,提升綜合效益。一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堅持農旅融合發展,打造果品生產銷售、加工儲存、示范帶動、特色景觀、觀光休閑、采摘體驗、美食消費文化為一體的果園綜合體。二是著力改善提升果品主產區道路、水電、排灌、水肥一體化等基礎設施。三是建立精品果園,積極推廣間作套種油菜等適宜作物,增加綜合效益。四是美化靚化產業園周邊環境,打造2至3個農旅融合特色精品園。
組建銷售主體,拓展市場渠道。一是加強宣傳,通過線上線下全方位營銷渠道,宣傳打造秦巴富硒獼猴桃等優質水果品牌,提升果業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成立獼猴桃、李、桃等主要果品協會,以鎮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為引領,以家庭化為單元,經營主體參與,建立優質果園基地和穩定市場供銷渠道,合作共贏、抱團發展。三是加快果蔬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延長產業鏈,把更多利潤留在當地、留給果農。
關注糧食安全生產,處理好糧果關系。堅持“果樹上山下灘,不與糧油爭地”的果業發展原則,在現有水果種植基地基礎上,堅決遏制增量,推動林果上山上坡,不斷向優生區集中,因地制宜利用一般耕地及荒地發展果業,提高非耕地及撂荒地利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