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
石泉縣“滄海桑田·鄉村明星”醉美桑海博覽園
石泉縣明星村“綠波長虹”旅游項目
漢濱區忠誠村蔬菜產業育苗大棚
新社區工廠就業一人,致富一家
漢陰縣支部共建,互聯互補促提升
立冬過后氣溫驟降,安康高山地區迎來了今冬第一場雪。11月8日,暖陽普照。在旬陽市城關鎮李家臺村的蔬菜基地大棚內外,管護正忙。去年2月初建成至今21個月,這里一直忙碌:2至5月份辣椒育苗,6至9月份種植瓜果,9月份后蔬菜下地,一年四季不歇棚。村黨支部書記王東告訴記者,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建起蔬菜大棚,有了主導產業,村集體有了收益,就能搞環境整治辦公益事業了,大家都說離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的目標更近了。
李家臺村離旬陽城區只有十幾分鐘車程,但像大多數貧困村一樣,多年來受制于產業發展不明晰,中青年勞力外出務工,地撂荒了,人也沒能留住。2017年前,該村集體無經營性資產,沒有任何集體經營收入,屬于典型的“空殼村”。精準幫扶為該村迎來發展轉機。在中核集團連續兩任掛職駐村第一書記的努力下,2019年初,村集體出資成立了李家臺旬核鄉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李家臺旬核紅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核集團援建的李家臺旬核鄉振產業園于2020年2月3日建成,共有1個連體溫室棚和44個標準化大棚。產業園以辣椒育苗為主營業務,同時發展瓜果蔬菜和鄉村旅游業。2020年,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達到1631萬元,集體經濟經營總收益134.9萬元,集體成員分紅總額42.68萬元,戶均1100元。
自“三變”改革以來,在全市廣大農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如雨后春筍般萌發,并快速起步,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李家臺村找準主導產業就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例證。
安康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阮家軍告訴記者,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是實現農村長遠發展、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抓手。市上按照“三變轉方向、政策激活力、服務提效能、監管促長效、三聯強保障”的總體思路,著力引導、培育和監管,鼓勵創新,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深耕文章。全市178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在不同路徑下,呈現出多元經營、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
多種發展路徑拓寬集體增收渠道
與李家臺村的便利條件不同,寧陜縣筒車灣鎮海棠園村地處秦嶺腹地,交通不便,2014年村上才通水泥路。沒有路,農戶種植的食用菌、天麻等農產品變不來錢,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嚴重受挫。脫貧攻堅以來,海棠園村緊緊抓住中辦聯系幫扶機遇,積極爭取項目,極大地改善了水、電、路等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條件。特別是產權改革之后,通過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和股權量化,成立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形成了“抓產改+借幫扶+選主體+壯集體”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使得海棠園村舊貌換新顏,昔日交通不便的高山村,如今成為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治理有效、產業興旺的“生態村”“準五星村”和人人向往的“明星村”。
記者了解到,農村“三變”改革之后,村集體經濟組織解決了沒有發展資金的問題。可這筆錢怎么使用?一定程度上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像海棠園村這種將村集體資金投資經營項目的屬于股份合作型,也是我市目前各村集體經濟組織較多采用的方式。用該村黨支部書記李華文的話說,村集體資金好比“抱雞母”,不能把它殺了吃肉,而要留著生蛋。“投資到有發展能力的經營主體,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村集體的本金安全,還能有收益。”李華文介紹。目前海棠園村集體投資經營項目5個,涵蓋養豬、生態水稻、中蜂養殖、葛根種植、勞務輸出等產業方向,實現了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增收、村集體受益的三方“共贏”。2018—2021年村集體累計收益99.16萬元,通過召開成員會議,確定村集體提取公積金、公益金、發展基金等,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連續三年累計分紅35.4萬元,戶均累計1150元。
據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重在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出發點就是立足實際,有的突出把主導優勢用好、用活、用出特色,有的圍繞土地開發和人居環境做文章,有的通過參股、入股分紅獲利,有的通過盤活集體資產獲得收益,在全市范圍內成功探索出股份合作型、主導產業帶動型、委托經營型、異地置業型、新興社區型等多種發展路徑。如石泉縣2017年11月被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之后,池河鎮明星村、饒峰鎮勝利村、后柳鎮中壩村及池河鎮五愛村便圍繞“全域旅游”做文章,先后布點縣域西、中、東線,成為發展鄉村旅游的新興亮點村。漢濱區355個村集體累計7億元的扶貧資金,全部由國有控股的漢濱區扶貧資產運營有限責任公司進行統籌經營,所有資產和收益全部歸所有股東(即所有村級集體)所有。主要采取異地置業租賃收入、光伏電站經營收入、新社區工廠和農產品加工廠廠房租賃收入、債權投資五里工業集中區6%固定債權收入等實行低風險穩定經營收益。漢陰縣雙乳鎮黨委把村級黨支部聯合起來,實現土地流轉“以小拼大”,初步形成500畝荷蝦共養示范場。旬陽市銅錢關鎮探索組建了鎮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建設辣椒烘干廠,年產量11.23萬公斤,有效帶動農戶增收。
據統計,“三變”改革以來,通過各方探索逐漸形成了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有效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增收。今年全市1782個涉改村(社區)集體有了收益,其中年收益5萬元以下的涉改村(社區)740個,5至50萬元的1014個,50萬元以上的28個,累計分紅達1.98億元,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多個全省率先打好規范運行基礎
11月2日一早,記者來到漢濱區建民辦馮家壩村的忠誠現代農業園區采訪。該園區整合辦事處內外15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資金1200余萬元,分別在建民辦馮家壩村、洪山鎮乾隆村、縣河鎮財梁社區等地建設設施蔬菜1350余畝,現已成為漢濱區蔬菜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個產業鏈共帶動了682戶2081人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忠誠村集體經濟現已累計收益296萬元,率先成為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先進村。
1200余萬的集體資金如何規范使用?使用過程中如何監管?往大了說,是事關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往小了說,更是劉瑞紅這個忠誠村黨支部書記、園區發展帶頭人時刻操心的頭等大事。如今,借助在全市開通運行的“銀農直聯資金審批支付系統”,資金使用問題迎刃而解,而且比以前更加便捷、高效和安全。
在該園區一座專用大棚里,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調試相關設備。借用技術人員的筆記本電腦打開“銀農直聯”系統,陪同采訪的漢濱區農村經營工作站站長張鵬告訴記者,通過“銀農直聯”系統可以實時實現全區聯通,隨時了解全區35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財務狀況。還可以直觀看到村集體資金的收支情況以及“四檔兩級”的操作流程。“照著流程來,和移動支付一樣,以后村集體資金杜絕使用現金了。”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通過該系統,村集體辦事流程得以優化,資金使用從村級終端發起申請到資金撥付,全程通過電子審批,村干部不再經手大額現金,所有資金支出、審批全程留痕,去向清晰可查。“我們區政府現在明確要求,決不允許村集體資金‘體外運行’,目前系統顯示最近的一筆就在昨天,還有150多筆正在審批中。”指著電腦上的系統界面,張鵬向記者強調。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市在出臺監管辦法、村財鎮管和村集體組織審計全覆蓋等基礎上,以加強村級集體資金支出監管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探索“農業+金融+科技”三方賦能集體經濟的新平臺。目前,全市已有702個村(社區)全部納入“銀農直聯”系統,已辦理業務180多筆,涉及1077萬資金獲得“秒批”。其中漢濱區的推廣力度最大,全區355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系統全部建賬到2021年10月,“銀農直聯”系統已全部開通并正常運行。
此外,我市還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清零”。按照全省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3年內完成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清零”的目標,我市截至2021年10月底,已完成了“清零”任務,全市1782個涉改村(社區)實現村集體經營收益全部破零。
市委農辦副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登章告訴記者,“空殼村”“清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標志,在全省起到了示范作用,雖然安康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整體水平不高,體量也不大,但“大河有水小河流”,全市所有村集體有了收益,農戶才能有收益,也才能有共同富裕的基礎。
多處持續用功著眼長久發展愿景
安康市委黨校副校長王彥青曾撰文指出,“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農民都是參與者、享益者。要切實發揮農民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主體作用,堅決避免‘機關熱、農村冷’‘干部干、農民看’‘越俎代庖’現象。”顯然,如何激發內生動力,才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的關鍵,也應是黨委政府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發力方向。
對此,李家臺村、海棠園村和忠誠村都作出了較為“標準”的回答,那就是讓村民早受益、都受益,進而多收益。李家臺村將受益的70%用于基礎建設和分紅,改善村居村貌,30%提留用于持續發展資金;海棠園村11月8日正在給村民分紅,87540元的紅利占了本年度村集體收益的70%,剩下的30%留作發展資金;忠誠村推動農民變股東,變合作社原流轉216戶農戶共計1800畝土地經營權為農戶股本,參股建園,參股農戶畝均年獲得800元保底分紅收益。同時園區采取反租倒包方式,組織農民股東參與園區建設、生產和經營等,獲取產業經營收入、薪金等二次收益。
此外,如何盡可能保證村集體收益,經營者的角色至為重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實體,也要按照市場規律經營才能盈利,不會也不可能是只賺不賠。陜西富硒堂數字經濟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秀梅認為,現階段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人才將發揮“領頭羊”作用,帶動產業發展。需要具備整合資源的能力,促進產業增收,進而能夠驅動城鄉在市場、資本、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密切互動,深度融合各方力量,使得鄉村發展有持續動力。
記者從市委組織部了解到,我市明確要求發展新型集體經濟在村黨組織領導下開展工作,在全省率先出臺、全面推行“一人一檔”管理,1673名村黨組織書記逐人建起個人檔案,大力培育后備力量。創新鄉土人才振興“四萬工程”,確定3182人作為村“兩委”換屆“一肩挑”擬用人選,以村級帶頭人“選拔、培養、教育、管理、考核”全鏈條機制,為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人才儲備庫。另外,全市已認定職業農民12491人。
負責全市農業科技培訓、職業農民培育的安康市農業科技信息宣傳中心主任李自林告訴記者,近年來,市上加大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頭人的培訓,尤其對農村經濟組織帶頭人的經營管理等能力的培訓力度很大,農業政策、產業發展、市場營銷、品牌建設、電商直播、農產品質量安全都是每一期培訓的重點內容,把他們提升好,才能帶動好,讓產業發展好。
從“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從依賴財政資金向自主發展積累,我市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格局已得到根本改觀,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在安康廣袤的田野上徐徐展開。今年9月,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安康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從提高農村集體自我發展與保障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戰略高度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和五年行動規劃。市農業農村局發展計劃和農綜科科長李強斌進一步向記者介紹,村集體經濟目前還有很多需要破解的問題,各村的情況都不一樣,不能用一個模式做,其發展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大課題。《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從市級層面突出了導向標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在關鍵的政策支持上,要求各縣每年要拿出500萬到1000萬元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再就是財稅支撐、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其他各項配套政策,特別是在政策激勵上,要求各縣積極探索有效方法,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發村集體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