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何源
一座座大棚里,香菇正茁壯成長;一間間廠房里,機器轟鳴聲不斷,工人正抓緊生產;一戶戶人家里,干部群眾促膝而談,拉家常、話發展……初冬的寧陜大地,處處盡顯生機與活力。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如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綠都”之稱的寧陜縣,立足優勢、順勢而為,大力實施脫貧成效鞏固拓展、特色產業提質增效、鄉村文化旅游提升等“八大工程”,奮力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大振興”,全面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
構建防致貧“567”機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雖然我家脫了貧,但干部幫扶一直沒‘斷線’。如今駐村干部魏榮彬每月至少到我家來兩次,有啥困難只要給他說,都能及時解決。”寧陜縣筒車灣鎮七里村脫貧群眾周大兵動情地說。
今年以來,寧陜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大力夯實“三級(縣、鎮、村)書記”主官主責、領導干部黨政同責、包戶駐村干部履職盡責、防貧考核一體問責機制,全面加強風險戶監測機制,通過第一時間核查、每周平臺篩查、每月走訪調查、每季全面開展排查,繼而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幫扶。
雖然脫貧目標如期實現,但寧陜縣在小康路上還處于“蹣跚學步”的狀態。該縣著力構建防返貧防致貧“567”機制,通過責任落實、監測幫扶、政策保障、社會參與、監督促進“五項機制”,進一步壓實責任。建立鎮村排查、幫扶干部調查、大數據系統篩查、縣行業部門聯合排查、風險農戶申報、社會監督發現“六大渠道”,精準識別監測對象。細化產業扶持、就業援助、健康保障、貧困助學、兜底保障、設施維護和精準防貧保險“七類舉措”,從源頭上消除返貧風險,全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每周通過天羅地網式的掃描排查,我們全面掌握了全縣農戶動態,讓防返貧致貧監測和幫扶工作更加精準,問題隨時排查、及時解決,真正體現‘四個不摘’要求,為鄉村振興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寧陜縣鄉村振興局信息監測中心干部王健介紹。
寧陜縣每周都要組織村“兩委”“四支隊伍”、鎮包村干部逐戶對標排查,發現相關風險信息,及時研判是否納入預警監測對象。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入戶走訪,及時掌握了解幫扶戶的家庭現狀和風險因素并制定幫扶計劃,及早消除風險,同時將防返貧監測政策及防貧保險等宣傳到戶。防貧信息部門每周對國扶系統錄入數據全量規則進行綜合分析1次,對于發現的“兩不愁三保障”疑似問題數據以及“掌上扶貧”反饋的風險線索,及時發布監測預警信號。
對于篩排出的風險戶,該縣通過“七項舉措”第一時間對癥施策幫扶、第一時間銷號,把返貧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堅持把各項政策落實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完善健康保障措施,在基本醫保參保率100%的基礎上,實現貧困群眾“一站式結算”和慢病“兩病”全保障,建立縣域外大病就醫應急保障資金,防止群眾因病返貧。推進“養育未來”項目,建立困難群體救助基金。發揮縣城“一中心六區域”敬老院的作用,分類落實單獨立戶老人養老保障,試點推行重度殘疾困難群眾社會化集中托養服務。充分發揮各級幫扶資源優勢,搭建社會扶貧供需平臺,引導各類社會組織精準對接貧困需求,幫扶相對貧困群體消除致貧返貧風險。出臺獎勵政策,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把產業發展作為“牛鼻子”,持續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日前,在金川鎮興隆村村民李吉華的天麻地里,七、八個工人正在田里挖天麻,一個個飽滿喜人的天麻預示著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現在翻的這塊地,去年種了1500窩,今年按照這種產量計算,能產出4000多斤,按照7.5元一斤的市場價,可以賣到3萬多塊錢。”據李吉華介紹,今年投資18萬元,種植天麻15000余窩,預計產量6萬斤,收益50萬元。
該縣金川鎮在護育好森林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以天麻、豬苓為主的種養殖產業。2021年全鎮種植天麻40余萬窩,實現了全鎮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發展一項長效產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發展是關鍵。今年以來,寧陜縣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牛鼻子”,積極拓寬群眾致富門路。
該縣堅持果、菌、藥、畜四大特色產業目標不動搖,按照產業化發展、全產業鏈經營的思路,通過一業突破, 帶動農業多業并舉、融合發展,加快實現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營銷,帶動群眾穩定增收。
針對寧陜海拔差異化、地貌多樣化、土地碎片化和林地面積大的特點,寧陜縣把山林經濟作為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給予全產業鏈扶持,持續推進“十百千”產業振興工程,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5個,發展核桃、板栗等林果產業35萬畝,天麻、豬苓等藥材種植3.4萬畝, 魔芋、水稻、鮮食玉米等有機種植4.3萬畝,栽培食用菌1200萬袋,養殖中蜂3.2萬箱。圍繞特色主導產業培育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4家,初步形成一個加工企業牽引一個特色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該縣發揮幫扶優勢,建成寧陜消費幫扶運營中心和北京、西安、金壇、膠州、安康5大區域銷售平臺,在全國開設200多家寧陜消費幫扶綠色農產品專柜或門店,特色產品在京東、淘寶、拼多多、832平臺全面上線,進入全國扶貧產品目錄的供應商有12家,確保好產品賣出好價錢,筑牢群眾穩定增收的基礎。
寧陜縣還大力發展生態康養產業,編制生態康養產業規劃,啟動森林康養基地、養生體驗基地、慢病療養基地和康養醫院、康養小鎮試點建設。全力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積極推進包括全域風貌控制、核心景區打造、全域產業融合、服務體系配套、品牌宣傳提升、全域資源保護在內的“六大工程”,圍繞“秦巴1號旅游風景道”建設,推進悠然山國家旅游度假區、秦嶺峽谷樂園4A級景區、老城文化旅游區創建,實施“秦嶺人家·子午驛站”鄉村旅游品牌提升工程。打造以漁灣田園逸谷為代表的精品民宿、以子午梅苑為代表的生態觀光休閑園區。加快廣貨街鎮游客服務中心、縣城南入口旅游服務中心建設。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快子午古道旅游風景廊道、縣博物館、老城紅軍長征紀念館、江口烈士陵園紅色紀念館等項目建設。同時,圍繞康養旅居,實施“菜籃子”“果盤子”和“后備箱工程”,開發旅游商品,支持發展電子商務、旅游休閑、現代商貿、健康養老等三產服務業。
多舉措建設美麗宜居家園,持續擦亮鄉村“生態底色”
“你們辛苦了!”11月1日,在寧陜縣江口回族鎮江河村垃圾清運現場,工作人員和公益崗位人員正忙著進行本周的垃圾清運工作,上桶、傾倒、壓縮等步驟井然有序,贏得周圍群眾的稱贊。
江河村垃圾清運人員岳成義介紹說,通過垃圾集中投放和清運,群眾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垃圾亂倒、亂扔的現象少了,同時還宣傳了環境保護知識,引導大家樹立環保意識。
“以往群眾習慣把垃圾倒在路邊、河邊,極不美觀,居住環境差。自從開展垃圾集中投放和清運后,按照院落設置了垃圾投放點,一周一清運,村容村貌更加美觀了。”江河村村民馬東紅說。
今年,圍繞建設美麗宜居家園,寧陜縣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等工程,擦亮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為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縣上進一步優化農村空間布局,提升村莊發展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堅持“綠色、生態、休閑、康養”的發展定位,突出“一主一副五鎮十個社區”布局,抓好皇冠健康小鎮、筒車灣鎮特色小鎮建設,完善廣貨街旅游集鎮、四畝地和江口回族特色鎮規劃,統籌推進其他集鎮建設;加強城鄉公路運輸網絡有效銜接,促進農村公路與農業產業文化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等融合發展;全面推行林長制,夯實完善河長制,網格化監管各類生態資源;有序推進鄉村建設,堅持典型示范、遞次推進、分步實施,抓好“一鎮十村”鄉村振興示范建設,同時注重保護鄉村特色風貌,禁止一個樣式復制改造。
該縣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圍繞“八清一改”內容,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積極開展“衛生美、設施美、布局美、家風美”農戶庭院創建工作,推動全縣農村環境進一步改善。深化“五強化五覆蓋”,加強搬遷群眾后續扶持,推進社區綠化、美化、亮化、凈化,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以人為本做好做優服務,持續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
“小區下水道堵了,通過‘知心信箱’反映給社區后,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前來解決,并重新改裝了管道。”說起社區的“知心信箱”,寧陜縣四畝地鎮四畝地社區居民劉濤高興地說。
為解決搬遷群眾生活中的小煩惱,四畝地社區在“兩個全覆蓋”群眾工作法的基礎上,通過“知心信箱”等方式把關系群眾利益的小事情辦好,立足職能,以人為本,做好服務工作,通過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贏得群眾好評。
圍繞“治理有效”,寧陜縣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優配強鎮領導班子、村“兩委”成員,開展基層干部鄉村振興輪訓,推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積極從致富帶頭人、退役軍人中培育村干部,破解了基層黨組織書記選人難問題;強化社區治理,每年預算200萬元用于安置社區管理服務,構建了“村(社區)委會+業主委員會+樓(院)長”網格化管理體系,建立了遷出地和遷入地常態化聯系制度和搬遷群眾訴求首問責任制,防止出現“兩不管”。落實干部包戶責任,開展“小菜園、小養殖、小客服、小修理、小超市”“五小”貼心服務,實現“安心菜園”全覆蓋。
該縣持續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以 “網格+”的方式整合基層社會治理資源,發揮三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作用,持續推進農村社會治安“網格化”防控體系和“雪亮工程”建設,消除重點防控區域和主要出入口視頻監控覆蓋盲區。全面推進“321”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兩個全覆蓋”群眾工作法和“家家幫”工作,構建基層社會治理與服務相結合的管理機制,確保社會環境安定有序。
該縣還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縣、鎮、村三級文化網絡,健全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等配套設施,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歡樂城鄉”等文化惠民活動;持續開展以“誠孝儉勤和”為主要內容的新民風建設,深入開展 “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 道德評議活動,充分發揮“善行義舉榜”和“曝光臺”作用,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該縣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振了群眾精氣神,培育出農村社會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