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姝特 楊敏麗
行走在嵐皋,不經意間就會和當地的“名片”擦肩而過。它們或是早已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之中,或是成為區域特色產品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人和食客。四季楊家院子、南宮山獼猴桃、佐龍茶葉、藺河魔芋等眾多“名片”產品從嵐皋走向全國,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楊家院子:“巴山樣子”的“華麗蛻變”
“在嵐皋縣,說起‘楊家院子’就沒人不知道的。”位于“楊家院子”景區內的農家樂“長興別院”負責人張燕說,“‘十一’黃金周剛過去,慕‘楊家院子’之名而來的游客特別多,我們農家樂基本上天天都是滿客,一個假期營業額就有好幾萬塊。”
作為嵐皋縣農家樂發源地的“楊家院子”坐落在四季鎮天坪村,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購農家物、品農家情”為主要內容的休閑旅游得到了無數游客的好評,依托巴山非遺文化與巴蜀民俗風情而生的“巴山樣子”文化更是廣受贊譽。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得天獨厚的優良生態環境讓嵐皋縣四季鎮天坪村這個曾經貧瘠的山村一步步“蛻變”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并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全國首批旅游扶貧示范村、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第一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和全省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村。
“我在農家樂里做雜工,每個月收入有3000多塊錢,一年下來收入不比外出務工少,離家近還能照顧屋里,我很知足。”在農家樂工作的天坪村村民余要學切切實實地嘗到了文化旅游給村上老百姓們帶來的“甜頭”。
今年“十一”長假期間,“楊家院子”景區推出的“巴人美食·嵐皋味道”長街宴,“巴人流水席”“拳王挑戰”“摔碗酒大賽”等鄉土民俗文化活動讓各大農家樂預定火爆,據統計,楊家院子7天時間共接待游客2.3萬次,直接帶動餐飲、購物消費1200萬元。
下一步,“楊家院子”景區將繼續培育生態觀光、林果采摘產業園等項目,打造田園旅游綜合體,做大旅游‘蛋糕’,讓老百姓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
富硒魔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深秋之際,在藺河鎮蔣家關村的山林野地,樹林下悄然生長著成片的魔芋,它們猶如一個個小小的守護傘,守護著這里的山山水水。這些林下魔芋不但是蔣家關村的支柱產業,也見證了無數蔣家關村民種植致富的故事。
在藺河鎮蔣家關村林下種植魔芋合作社里,蔣家關村黨支部書記伍先忠看著滿院子堆積成山的魔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在他身后,幾名村民正忙著對手里的魔芋進行刮芽、分揀、清洗,一旁運送魔芋來收購站的村民也在忙著卸車、稱重,人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別看魔芋長得‘灰頭土臉’,營養價值可高呢,我們的魔芋綠色天然還富硒,很受廣大采購者的青睞。對我們蔣家關村來說,林下魔芋就是我們的‘寶’,既好吃,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好幫手,全村老少能過上好日子,走上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道路,靠的可就是它!”
蔣家關村現種植魔芋12000多畝,幾乎都在村中種植。山林間的落葉就是天然肥料,為魔芋生長提供了充足養分。蔣家關以魔芋產業為依托走好鄉村振興之路,在魔芋的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新模式、新技術使蔣家關村的魔芋產業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活力,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現在蔣家關村每年可以產出1000噸商品魔芋和200噸優質魔芋種子。
“嵐皋有一寶,富硒魔芋好”。近年來,嵐皋縣聚焦“一縣一品”發展魔芋產業,2009年,嵐皋魔芋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截至目前,全縣魔芋種植面積達到11.6萬畝,建成魔芋種芋示范園市級4個、縣級13個,魔芋重點鎮4個,重點村20個,魔芋產業發展帶動了全縣 3686農戶12532人實現穩定增收。
佐龍茶葉:讓亂石溝變為綠茶園
嵐河漾波,云繞峰巒,清新茶香傳頌家鄉美。行走在佐龍鎮亂石溝村,漂亮的農戶小院分布在平整干凈的村道兩側,綠葉茵茵,茶香陣陣,面對這樣美麗的鄉村畫卷,不禁心生疑惑,亂石溝之名從何而來呢?
殊不知幾年前,亂石溝村還是切切實實的“村如其名”。村莊亂石聳立,一鋤頭帶不上幾點泥,土地瘠薄,再加上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村民致富沒有門路,多數村民便選擇了外出務工,撂荒地成片,一眼望過去,亂石溝里“黃斑”遍布。
“亂石橫行”的環境讓亂石溝村黨支部的干部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改變呢?根據村情實際,它們看到村內的茶樹生長茂盛,在“茶”上做文章的想法悄然在大地上書寫開來。從2009年開始,經過向縣鎮的專家虛心請教及合理規劃,亂石溝村茶葉產業的發展逐步邁進了快車道,“退耕興茶”的方案得到了“苦亂石久矣”的村民的一致支持,大家迅速整理好地,調來茶苗,按要求栽植、管護。通過10多年的努力,翠綠的茶葉修補了塊塊的“黃斑”,亂石溝入目而來的再不是亂石,昔日光禿禿的荒地如今變成了群山環繞的連片茶園。
“我們亂石溝現在有了綠水青山,也有了‘金山銀山’。”提起現狀,亂石溝村村民顧凡高興地說道,“村里的茶葉去年就可以開始采摘了,我家8畝多地產量有近700公斤鮮葉,賣了三萬多塊錢,好多打工的村民也都愿意回來興茶了呢!”
如今又能改善環境又能致富增收的茶葉已成了亂石溝村民們心中的“香餑餑”,亂石被砌成了田坎,物盡其用地為村容村貌貢獻了一份力,全村2500畝富硒茶園讓亂石溝村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甜頭。
南宮山獼猴桃:致富路上的“黃金果”
鄉村產業改變的不僅僅是亂石溝村,位于南宮山鎮的宏大村同樣受益。
宏大獼猴桃園區里,村民茍玉萍正忙活著采摘,一顆顆成熟飽滿的果實從枝頭進入籃筐,茍玉萍心中既滿足又開懷。“我現在可也算是個股東哩!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現在到園區務工每天都能掙百十塊錢,盛產期還有分紅,日子真的是越過越紅火咯。”在宏大村,許多農戶都有著相同的“致富經”,園區勞務、土地流轉、產業分紅讓全村群眾甩掉了貧困的帽子,邁向了小康的道路。
難以想象的是,幾年前的宏大村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空心村”,地偏人稀,閉塞落后,產業基礎薄弱,村子發展停滯。2016年,宏大獼猴桃園區的建立為它送來了發展的“東風”,園區負責人張天文依托當地資源稟賦,借助陜西獼猴桃“東擴南移”布局成立園區,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園區”的發展模式,流轉當地土地發展獼猴桃產業,每年可帶動附近500多農戶增收,年支付勞務工資180多萬元,支付土地流轉金80余萬元。宏大村找準了產業振興的“突破口”,經過幾年的發展,就實現了由落后小山村到新型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身。
產業興,鄉村興。如今的宏大獼猴桃園區名聲越來越響亮,已成為嵐皋縣獼猴桃的龍頭企業,村集體年收入達到9萬元以上,戶均年增收1000多元,高收益和好政策讓大家伙有了底氣,一個個小小的獼猴桃真正成了小康路上的“黃金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