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擁 吳蘇
寒冬臘月,呼嘯的冷風穿過漢濱區境內的山脈,風聲在一片窸嗦的落葉聲中留下陣陣回響,連綿起伏的山巒溝壑中,上千種植被挨挨擠擠,填滿了大地的每一寸縫隙。草木林果給山川鍍上金黃棕綠的色調,展現出漢濱大地的無限生機。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漢濱林業局繼續高舉生態高質量發展大旗,延續黨的方針路線,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嚴守生態紅線”為基本準則,狠抓林業資源管理等工作,全區生物多樣性實現恢復性增長,生態環境改善明顯,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著眼全區,萬畝核桃實現了豐產豐收,各鎮村種植的萬畝油茶也已迎來了繁花滿枝,5000畝低效林得到改造,建設完善了洪山、雙龍等鎮的油茶加工生產線;林下天麻種植10000畝,退耕還林實施8000畝,人工造林1萬畝,森林撫育3萬畝,退化林修復0.5萬畝;松材線蟲病疫木伐除區人工造林和補植補造0.8萬畝,累計完成投6億元,實現林業產值43億元……
這些林林總總的數據,轉化到漢濱區山坡林地的溝溝坎坎上,就變成了滿坡滿眼的青枝綠葉,在愛綠、護綠、植綠、保綠的基礎上,漢濱區林業局持續落實資源保護、國土綠化和林產業發展,用“開拓創新、超越自我”的精神,為推動漢濱林業高質量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做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
護好千傾林,青山多嫵媚
大雪時節,鳳凰山林場的護林員一大早便進入了深山,準備進行森林撫育作業,檢查病樹、清理積木,幾個小時下來,護林員皆累的滿身大汗,但對于他們來說,這樣的工作早已成為常態。
漢濱區自然資源豐富,林業用地有418萬畝,森林覆蓋率70%,各種野生植物2000多種,野生植物2000多種、動物430余種,有國省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濕地公園2處,是陜西省重點林業縣區。實施天保工程后,漢濱區林業局在對天然林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敏感脆弱區的森林資源實行嚴格保護和監管,工作中發揮全區350名“天保護林員”和5584名“生態護林員”作用,認真抓好護林員崗位職責、管護范圍、考勤管理、績效考核,確保“一山一坡,一林一園”都有專人管理,專人負責。努力護好青山綠水,提升綠色總量;堅決管好青山綠水,保住綠色存量;全力守好青山綠水,減少綠色縮量;竭力用好青山綠水,激活綠色能量。
與此同時,漢濱區林業局根據中、省、市全面推進“林長制”的要求,自今年7月以來,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逐步建立區、鎮、村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目前全區林長制實施方案已經明確區級總林長、副總林長及各區域林長,依法推進區域內森林資源保護和建設工作。截止10月底,漢濱區建立區、鎮(辦)、村(社區)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林業生態保護發展機制。預計到2025年底,全區林地總面積持續增長,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森林蓄積達到920萬立方米,濕地面積保有量12.075萬畝。到2035年,實現漢濱山更青、天更藍、水更凈、景更美、林業產業更興旺目標。
“林長制”的根本在于林長治,在寫好協調推進護綠、愛綠、增綠、活綠大文章的同時,漢濱區林業局堅持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同步推進,大力實施義務植樹、生態修復、植被恢復等綠化造林;強化“一長兩員”工作職能,嚴厲打擊毀林違法行為,持續開展森林防火、松材線蟲病害防控,森林資源實現持續增長。
如今,站在漢濱區的群山之上,目之所及皆是林木蔥蘢,縹緲云霧間,櫟樹、松柏、杜鵑、白蠟樹等植被生長茂盛,不少寄生植物、藤蔓植物交錯其間,一個充滿生物多樣性的生態閉環在崇山峻嶺間被完整構建。
還綠于山林,天藍水更清
每年春回大地之際,都是漢濱區的干部群眾最忙碌的季節,道路、公園、村莊、社區,到處都是植樹造林的戰場。
作為陜西省重點林業縣區,漢濱區的地理面積大、地理形貌復雜多元,江河湖泊、山川丘陵,賦予了漢濱區優良的生態底色。然而上世紀以來,由于大力發展生產建設,漢濱區的森林面積出現過短暫的銳減,進入新時期后,復綠還綠成為政策導向,撂荒的田地,裸露的山坡,都必須重新披上綠裝,讓林草重新茂盛起來。從斑駁之綠到連綿之綠,漢濱區還綠復綠的進程在這些年的時光中從未中止。
下轄26個鎮辦的廣大農村地區,成為漢濱區實施兩輪退耕還林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漢濱區搶抓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機遇,聚焦聚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加快發展生態產業和民生林業,推動生態建設轉化為經濟動能,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遵循。2014-2019年,漢濱區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35.95萬畝,將退耕還林建成了生態扶貧工程、生態富民工程和鄉村振興工程,為百萬漢濱人民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綠色答卷。
而今,漢濱區整體的生態環境已經得到巨大改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0.16萬平方公里,年均優良天氣達327天,漢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飲用水標準。安康湖環線周邊區域實施了萬畝綠化工程,避開耕地共綠化6000畝,城鎮村莊、景區景點、產業園區、通道路網、農田林網,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的系統治理,讓漢濱區的國土綠化面積成倍增長,構建了科學合理的林業生態建設新格局。
因為林草面積的增大和水環境的改善,不少珍稀動物也相繼在漢濱區境內的水域和森林安家落戶,每年草長鶯飛的時節,總能看到群群白鷺在江邊嬉戲捕食;擱置在野外的紅外攝像機,也經常能捕捉到長尾雉、麂子、黑熊等野生保護動物的身影,這些自然精靈的頻頻現身,折射出漢濱區持續加強林業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與成效。持之以恒的國土綠化和生態治理,最終讓漢濱區做活水文章,擴大綠特征,打造出宜居宜業更宜游的生態新區。
融合新生態,產業唱大戲
從空中俯瞰,如今的漢濱區,早已成為一片綠色的汪洋。徜徉在這片綠波中,點綴其間的花果林園成為漢濱區林業局推進林產業由“增量”向“提質”轉型發展的最佳佐證。
大雪紛飛的冬月,位于漢濱區洪山鎮的油茶產業園區,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滿枝茶花純白芬芳,馥郁的香氣隔著老遠就能聞到。作為優質的木本油料,油茶具有營養高、受眾廣、易養護等特點,“十三五”期間,在漢濱區林業局產業中心主任羅發濤的大力推廣下,該區的多個鎮辦,將油茶作為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產業抓手,在蔬菜糧食不易生長的坡地大量栽種,迄今為止,全區已發展有10萬畝油茶,帶動村民致富成效十分突出。
除了核桃、油茶、拐棗,林下天麻、林下魔芋等產業也是漢濱區林業局“點山成金”,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所選準的特色林業。作為漢濱區的五大主導產業之一,核桃在高峰時期的種植面積曾達到50萬畝以上,這期間,由于低海拔地區的蟲害問題,核桃屢屢出現“豐產不豐收”的情況,極大地挫傷了果農的發展信心,為重新刷亮核桃這塊“金字招牌”,漢濱區林業局今年創新性地在每個園區組建了專業的技術服務隊,全面開展以翻土施肥、整形修剪、病蟲害綜合防治、合理間作套種等技術服務,推動核桃園管理規范化、生產標準化。在以核桃產業提質增效為目標的前提下,全區納入試點統防統治的萬畝核桃今年都明顯增產,畝產量達到了干果100kg,畝均收入達到了1000元以上。
復合林業的經濟效益在天麻和魔芋身上也得到了彰顯,在大河、在葉坪、在沈壩、在洪山……在漢濱區的山林間,生長在林蔭之下的天麻、魔芋等林下作物,不僅為生態環境增色,也為產業發展增值,林下經濟的潛力被充分挖掘,并逐漸向縱深發展。
漢濱區林業局黨委書記、局長徐開坤說:“‘十四五’期間,我局將緊緊圍繞推動新時代林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以努力培育林業資源、嚴格保護林業生態系統為己任,通過合理利用林業資源,持續開發綠色優質林產品,帶動一大批相關行業的發展,不斷優化三產資源,在‘守青山、抱金山’的道路上,開拓創新、攻堅克難,結合林產業建設,深化其在國土綠化、資源保護、健全‘林長制’等方面的延伸,讓邊邊角角都綠起來、靚起來。不折不扣落實國家的林業生態政策,在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綠色增長,推動綜合發展,著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相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