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張凡)2021年,我市以“兩鏈”融合為抓手,統籌配置項目、平臺、人才、資金等資源,扎實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支持。成立安康市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設立秦創原(安康)創新促進中心,具體負責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各項任務推進落實。出臺《安康市加快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若干措施》《安康市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將秦創原安康創新飛地孵化園建設列入全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印發《安康市貫徹落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實施方案》,明確安康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目標和重要任務。
強化主體培育,提升創新能力。實施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工程,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梯度培育鏈條。健全激勵政策措施,對首次通過國家備案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經認定的科技創新示范企業、科技型“小巨人”企業、科技型小微企業等給予資金補助和政策傾斜。建立重點科技型企業包聯幫扶機制,落實50個市級單位對50家重點科技型企業進行一對一幫扶,建立聯系溝通、問題解決、協調聯動、信息反饋“四項機制”,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深化務實合作,推進成果轉化。市委、市政府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管委會簽訂《深化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等,成為全省首批與秦創原簽約的地市。陜西華銀科技有限公司在交大創新港揭牌成立陜西省液流儲能創新中心,成為地市首家入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企業。安康市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建立中藥材試驗示范站,并在漢濱、平利、鎮坪3縣區共建中藥材試驗示范基地。與武漢理工大學等20余所省內外高校達成合作,加速推動“政產學研金”有機結合。組織6家科技型企業、6所高校的13個科研團隊在秦創原開展加快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沙龍活動。
打造“三支隊伍”,加速人才聚集。出臺《聚才引智“三單對接”機制七條措施》,用足用活秦創原各項人才政策,組織開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政策宣講3場次,推薦申報秦創原引用高層次人才項目5項、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項目9項,8人入選陜西省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加大培育技術經紀人隊伍,聯合省科技廳技術轉移中心成功舉辦“2021年技術合同登記業務暨第一期技術經理人培訓班”,共有123名技術轉移工作人員參加培訓并取得技術經理人資格證書。同時,通過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所有制等制約,拓寬民營企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加快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科技金融融合,破解融資難題。安康市循環經濟產業科技創新基金和安康貧困地區(科技)產業發展基金累計支持企業8家,投放資金1.34億元。實施市縣抱團發展,推動市財信擔保公司注冊資本由0.2億元增至15.15億元,在全省率先構建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省再擔保公司——市財信擔保公司——縣區分公司完善的擔保體系。落實政府性金融機構降費讓利政策,2021年全市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降費獎補資金達2400余萬元。推動市財信擔保公司、農商行、郵政儲蓄銀行、長安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授信融資業務,支持建立“安康高新區商會會員企業需貸款周轉基金”,為科技企業提供產、學、研、金、用等方面的供需精準對接服務,有效解決企業發展融資難題,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