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銀春 何軍 胡萬密
新年伊始,白河縣89個駐村工作隊275名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已奔忙開來,他們和群眾一起算清收入賬、謀劃新思路、宣講新政策、破解新難題……他們給脫貧摘帽的鄉村帶去錯位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走出“農業+”新路子
大雪過后,山川村落銀裝素裹。
望著剛剛掛牌的新公司和飛速運轉的新設備,想到新研發的木瓜藍莓果汁3天后將在商超上市,陜西紫熙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雷銀禮很是欣慰,“廠房新建了,設備更新了,研發方向明晰了……十年努力,未來可期。”
白河縣被譽為“中國光皮木瓜之鄉”,木瓜是“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全縣種植面積14萬畝。2010年雷銀禮返鄉創業,將目光鎖定木瓜產業,注冊成立公司,在山上流轉土地,新建300畝產業基地,在山下興辦加工廠,加工果脯果絲。一干就是十幾年,紫熙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逐漸成為當地知名企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無百畝平地的白河縣,優勢在綠水青山?h第十六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聚力建好以木瓜為核心的“八大產業鏈”,不斷調整產業發展思路,從要體量到要質量、從要規模到要品牌,走出一條文旅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的新型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乘著東風好行船。中廠鎮被確立為鄉村振興示范鎮,石梯社區作為木瓜產業的集中區,按照“要素向園區集約、項目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群”的思路,將以生產木瓜酒為主的百益飲品公司、以產品研發為主的領康時代科技研發公司等集中規劃擴建。雷銀禮投資1000萬元在園區新建廠房,引進4條標準化生產線,并加大與高校、研究所的合作力度,把主打產品擴展到6種,形成基地、生產、研發、銷售一體化產業鏈。全縣累計培育木瓜加工企業8家,研發木瓜產品20余種,形成木瓜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誠如白河縣委書記李全成所說,白河產業振興需走出一條以綠色循環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立足資源優勢,不斷在提質增效、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出成效,讓綠水青山不斷釋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
綠色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該縣累計建成35萬畝特色產業基地、863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5個現代農業園區、26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做好“農業+”融合文章,推進“茶葉小鎮”“林果小鎮”“漢水小鎮”“寶石小鎮”等建設,探索打造一大批特色小鎮和田園綜合體。
社區營造帶來鄉村新生活
“從樓上拉線充電,有安全隱患。”
“影響美觀,不利于改善環境。”
……
2021年6月20日,是倉上鎮裴家社區的黨員活動日,21名網格員圍坐一圈,正討論社區電動車充電問題。
這場討論的動因,源自前期駐村工作隊的敲門入戶走訪。網格員周耀國向支部建議,在社區統一安裝能同時供20輛車充電的插座。
2021年7月10日,社區集中充電裝置安裝完成。居民紛紛點贊:“水、電、路、視、訊全進屋,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學校、衛生室、公交站點等一應俱全,鄉下真的不比城里差!”
白河縣山大溝深,每逢汛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該縣曾在10年間建設搬遷安置區37個,搬遷群眾10.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脫貧攻堅時期,該縣不斷創新舉措,讓群眾安居樂業,創新推行的移民搬遷六大融入提升行動、“居住簿”制度、“黨建+”社會治理“真人網”等做法在全國、全省推廣。
持續發力,讓搬遷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裴家社區黨支部在推進“黨建+321基層治理”中,探索出“上聯支部、下聯住戶、互聯互助”新措施,選派21名幫帶能力強的黨員擔任一級網格員,負責收集群眾急難愁盼事宜;按照“雙向”選擇原則,要求每名有能力的黨員至多包聯5戶家庭,堅持一月至少入戶一次,一年至少包辦一件實事,實現服務群眾見行見果、社會治理有力有序。 “社區是我家,我要好好建設她。”在享受社區便利的同時,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愈發增強。裴家社區“周三環境清掃日”活動中,30余名志愿者參與其中,村莊更整潔、道路更通暢、庭院更敞亮。
鄉村建設行動中,白河縣接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重點突出農村改廁改圈、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等,累計投入16.13億元資金,實施交通項目226個,新建和改造提升1300多公里農村道路,建設安全飲水工程493處,啟動5個集鎮污水處理項目,創建7個省市級“美麗宜居示范村”,讓美麗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想讓搬遷群眾過安心有質量的新生活,就必須順應群眾期待,下足‘繡花’功夫,持續抓好鄉村產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持續改善關乎搬遷群眾的就業、就醫、就學等后續扶持服務,讓搬遷群眾樂享幸福新生活。”白河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王日新說。
“三苦”精神激發干群新面貌
天剛蒙蒙亮,院壩里忙碌著三兩人影,不時添一把柴,又不時往大鍋加一盆水……酒香四溢,葉裕新臉頰紅潤,滿眼含笑。
葉裕新是茅坪鎮彭家社區四組人,36歲那年不幸中風,加之母親年邁,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葉裕新人勤快,在管護好自家10余畝茶園的同時,跑遍彭家村山山坳坳收購鮮茶葉,每斤掙5塊錢的“跑路費”。
眼見茶葉有錢賺,2019年葉裕新注冊了茶廠,春季制茶,冬季釀酒,變身小老板,一舉摘掉“貧困帽”。
“殺青機和揉捻機是2019年買的,烘干機是2020年買的,凍庫是2021年建的……”指著設備,葉裕新說,“等攢夠了錢,我要蓋廠房擴規模,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干部幫我脫貧,我帶群眾致富。釀酒用的楊桃,十堰送上門賣1元一斤,但我就要收當地群眾2元一斤的野生楊桃,我想讓群眾知道,只要勤勞就有好日子。”葉裕新說。
葉裕新的新生活源自“三苦”精神。20世紀70年代,白河人民向貧瘠的荒山要口糧、向“不宜人居”的土地要希望,將23萬畝石坎水平梯田修入云端,歷練形成了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而后,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等征途中,“三苦”精神一以貫之,激勵著白河人民朝著美好的新生活接續奮斗。
要“苦干”更要“巧干”,葉裕新在茶園套種柿子樹,把茶葉和酒送到鎮內超市賣,并嘗試在抖音銷售,還自發參加“農高會”開闊眼界。2021年7月,葉裕新榮獲安康市“自強勵志標兵”。手握獎牌,他聲音哽咽:“還有人記得有我這么一個人,說明我的努力有人曉得,我活著有價值。”
鄉村振興既要“興口袋”,也要“興腦袋”。白河縣持續深化新民風建設,有效開展“文化融入 文明實踐”行動,僅2021年就組織群眾宣講員開展集中宣講400余場次,評選各類道德模范2200余名,不斷激活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斗志。
道道梯田,茶樹茂盛。“幫扶單位住建局請設計院為村里做了鄉村振興整體規劃,我們就知道該咋干了……我們一定能走出彭家村的幸福路。”指著遠處茶山,彭家村黨支部書記李永華言語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