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靜 彭玉革 張世虎 王旭
“‘混流靜態房式谷物干燥機’——國內首個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種子烘干機’”。2月25日,走進平利縣電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院內,掛在廠房大門上方的這個紅色條幅格外醒目。
作為平利縣第一家取得高新技術認證的企業,也確實有這樣的底氣。“全國只有我們一家取得種子烘干機專利,有專利證書才能享受補貼,而且是直接補給購買機器的用戶。”
公司總經理助理馬明學指著廠房里的樣機說:“就在去年,這款烘干機成功入選‘2021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通過陜西省重點新產品認定。公司也通過了農業農村部和省農業農村廳專項鑒定大綱,是國內唯一一家專用的谷物種子烘干機的生產單位,并憑借技術先進性和創新點突出獲得了省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公司目前已累計取得授權專利12件……”
平利縣電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始建于1969年,前身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和陜西省機械廳承建的平利縣電機廠,后于1997年改制為股份制企業。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科研院所的專家團隊,先后建立了兩個產學研示范基地、一個市級專家工作站,發展成為一家集設計、制造、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過去,國內谷物種子烘干基本都是購買國外烘干設備,成本高,不一定適用國內作物。后來國內陸續出現仿造機型,但品質參差不齊。2009年,平利縣電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技改擴能,主做水電站金屬閘門、管道等業務,輔做果蔬烘干機的同時,逐步介入谷物種子烘干領域。
通過深入實施“產、學、研”科技合作,不斷加大研發投入,聯合西安交通大學和袁隆平農業高科技有限公司組建技術創新團隊,針對谷物干燥機存在爆腰率和破損率較高、籽粒脫水速率較低、粉塵污染較重等問題,研發出了“保溫保濕、熱風循環利用、混流通風、薄層大風量靜態持續干燥”的谷物機械干燥新技術,獲得“混流靜態房式烘干機”系列先進技術集成,2021年榮列陜西省農業農村廳主要推廣的七項新技術之一。
根據隆平高科及湖南省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運用這種技術烘干的谷物種子,色澤度、含水量、發芽率與人工晾曬參數基本一樣,達到晾曬級別。整精米率也遠遠高于進口品牌機型,平均高出百分之二十。
對于這些參數的意義,馬明學舉例解釋,“就是可以最大限度減損止損。比方說,這臺機器一個批次處理14噸谷物種子,可以節省損耗1000斤,如果一臺機器一年處理上千萬噸,就能節約幾十萬斤。”
相較于傳統的塔式烘干機設備基礎處理需下挖2.5米至3.5米地基、廠房空間不低于15米的建設高要求和大成本,混流靜態房式谷物干燥機組裝更為方便,僅需0.1米至0.15米地基、廠房空間6米,14噸型號的整機售價14.8萬元,31噸型號整機售價27萬元。因為成本低、效率高、功能優,2014年投放市場以來,迅速被市場認可。2019年,產量達到每年100臺左右。
“我們的技術目前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高效熱風爐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市場認可,不愁賣,眼下最憂心的是產能上不去。”馬明學說,今年接到的訂單已有50多臺。目前的廠房設備,遠遠不能滿足產能需求。記者在廠里看到,熱風爐、頂罩等部件已經堆放到廠房外,廠房之間的場地也被占據了多半。
不過,這種局面很快會得到改善。據馬明學介紹,技改擴能用地于近日通過審批,新廠區已動工開建。按照規劃,將投資6300萬元,實施車間智能化改造提升,提升生產工藝及量產化規模經營。去年企業產值4700萬元,其中谷物種子烘干機、果蔬烘干機產值3000萬元。等到今年年底新廠區建成,技改擴能完成后,僅谷物種子烘干機一項,年產就可以提高到600臺,公司預計年產值達到1.3億元,新增產能0.96億元、利稅3000萬元。
改擴建后的良性發展規劃讓人欣喜。馬明學認為,谷物種子烘干機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定價話語權,市場前景廣闊。“在國家強調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優質谷物種子干燥技術的應用,對于糧食儲備等也具有最大限度減損止損確保糧食安全的意義。小烘干機不僅關系農村種植業等大產業,現在看來其本身也是一個大產業。”
對于未來,平利縣電機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也有詳細布局,“將繼續增加專技人員,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圍繞關鍵技術、部件、工藝等進行專利布局,形成有效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實現集團公司領導下的各個公司承包責任制,形成產業鏈,做大做強,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助力老百姓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