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楚珺
從“盼溫飽”到“重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市四次黨代會以來,安康的追“綠”之路,努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突破,趕上了新時代之“時”,迎來了新發展之“勢”。把握好這根本的“時”與“勢”,安康在綠色崛起的路上蹄疾步穩、大有作為。
“生態屏障”巋然屹立
牢記“秦嶺之訓”和“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殷殷囑托,安康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強化各級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每年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定期召開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會,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在新形勢下,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建立健全了《安康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吹哨報到、信息反饋、督查督辦、線索移交”五項機制和“白、黃、紅”三色督辦制度,頒布實施了《安康市漢江流域水質保護條例》《安康市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安康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生態環保地方立法取得重大進展。
大勢所趨,順勢而為。五年來,安康開展“空氣質量提升行動”,全力鞏固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成果,深化落實“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措施,持續開展打贏藍天保衛戰專項整治行動,及時啟動藍天保衛戰“一市一策”專家團隊駐點研究;深化水污染防治行動,始終把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深化落實“河湖長制”,完成瀛湖等重點湖庫3.5萬余口網箱養殖清理和17個縣級及以上水源地99個環境問題整治;深入推進凈土保衛戰,完成了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9.6%,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良好,達到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限值。
一次次實踐、一步步探索,為安康生態文明建設打牢了基礎,為安康的綠水青山筑牢了保護屏障,安康發展路徑綠意正濃。
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提速
近日,省河長制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結合實際學習借鑒安康市推進河湖長制創新做法,以《陜西安康市創新實踐河湖長制全力守護南水北調大水源》為題,向全國推廣安康的創新做法及實踐成效。
在追趕超越的進程中,安康的許多舉措敢為人先。市四次黨代會以來,安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干篤行、奮楫爭先,成效顯著,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增質提速。
經過生態恢復,安康市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17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100%,漢江出陜入庫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市水環境質量自2018年以來連續3年全省排名第一,漢江安康段持續保持優質水質,為“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空氣質量大幅改善,優良天數由2016年的295天增加到340天以上,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高質量進入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行列。
市、縣、鎮、村四級林長制體系全部建立,全市共設立林長6109名,選聘護林員2萬余人。依托林業重點工程項目,安康實施營造林678.3萬畝,累計義務植樹4589萬株,完成重點區域綠化28.18萬畝。8個縣(市、區)成功創建為“省級森林城市”,安康市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朱鹮、珙桐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穩定增長,發現植物新種1個、陜西省新記錄物種7個。
正因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安康生態文明示范創建走在全省前列,嵐皋縣被命名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石泉縣被命名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鎮坪縣、平利縣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群眾成了最大受益者
在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安康更因勢利導,讓捧著“金飯碗”要飯的尷尬境遇成為過去式。
春和景明,一碧萬頃,近日,在鎮坪千山湖畔,“增殖漁業護生態,凈水富民促振興”魚苗投放活動吸引了不少當地村民。活動現場,鎮坪縣雨溪溝漁業養殖有限公司分別與曾家鎮洪陽村、千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進行了入股簽約。
“公司計劃3年內投資1500萬元,一期建設冷水魚養殖示范區,二期建設水上康樂,投資水上娛樂設備、基礎設施、游客中心、游步道、碼頭8個景點。”據雨溪溝漁業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綜合收入2000萬元,預計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0萬元以上。
近年來,此類田園綜合體在安康遍地開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安康已是根深葉茂,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成為“兩山”理論的生動注腳。
市四次黨代會以來,安康逐步形成“高山特色木本油料、中山林下種養間套、淺山茶果桑畜環繞、河谷平壩設施農業遍布川道、生態旅游鏈接城鄉”的全域大循環格局,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生態、富硒特色,全市累計建成各級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530個,其中省級36個;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90家,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位列全省第二,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88家,培育高素質農民15268人。
據統計,截至2021年,我市茶葉面積、產量分別達109.6萬畝、4.72萬噸,均居全省第二位;魔芋種植面積達到60萬畝,面積、產量和加工能力均占全國1/4,被譽為中國魔芋產業第一市;生態漁業總產量4.16萬噸,全省第三;年養蠶發種量達到12萬張,產繭量5500噸,產業規模占全省的85%以上。
與此同時,“安康富硒茶”成為陜茶品牌唯一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35.16億元,穩居全國20強、全省第一,并獲評“全國鄉村特色產品”“全國綠色農業十佳茶葉地標品牌”,“安康漢水魚”成為陜西唯一水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安康榮獲“全國綠色農業十佳發展范例”“中國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典范地區”等稱號……
隨著發展思路不斷擴展,高科技、低耗能新興產業逐步在安康聚集,新型材料、清潔能源、生物醫藥多個領域蓬勃發展帶動了醫養產業、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綠色金融產業走向規模化。
在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越來越多與生態文明交融的新興產業在安康開花結果,安康乘勢而上,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提供了新時代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