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孫妙鴻
天下之大,黎元為先。
一幅以幸福為主題的畫卷,必須用民生的畫筆來精心勾勒。市四次黨代會以來,我市社會事業持續發展,全市農村低保覆蓋率達到6.99%;安康中心城區新增學位3萬余個,“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48萬人;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06平方米,社區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到86%;守住疫情防線,全市33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164家鎮衛生院、40家一級民營醫療機構全部建成發熱門診或診室……
五年,彈指一揮間。五年,是一個刻度,標注著安康發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著安康發展的幅度。這樣一組暖心數據的背后,體現著市四次黨代會以來市委、市政府在社會保障、教育、就業、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方面用心用情,頻出實招、狠抓落實,從老百姓最急需、最緊迫、最關心的層面著手,使保障和改善民生與經濟社會同頻共振,讓廣大市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織牢社會“保障網”托起群眾美好生活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這五年,我市著力關注低收入家庭、特殊群體、養老等民生熱點,力求將溫暖送到城鎮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用一縷縷真情描繪一幅幅為民辦實事的精彩畫卷。
這五年,兜底保障網絡不斷扎牢。通過完善低保政策、強化農村“三留守”關愛幫扶、落實殘疾人補貼政策等措施,有力保障了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全市農村低保對象7.27萬戶16.19萬人達到“兩不愁三保障”,農村低保覆蓋率達到6.99%;853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生活補貼全面落實,1.8萬名農村留守兒童、2.1萬名困境兒童、500名孤殘兒童基本生活有效保障;6.8萬名殘疾人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4.5萬名重度殘疾人享受護理補貼。
這五年,養老服務改革持續深化。以創建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市和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市為契機,先后出臺20余個涉老政策文件,養老服務供給能力和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全市培育民辦養老機構23家,建成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96個、農村互助幸福院1345個,床位總數達到25261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54張,位居全省第一。大力支持農村敬老院等項目建設,新建農村敬老院54個,創建星級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40所,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能力不斷提升。全面實現高齡津貼普惠制,24萬名老年人直接受益。
這五年,社會事務管理日臻規范。圍繞“逝有所安”,10縣(市、區)殯儀館和城市公益性公墓實現全覆蓋,累計建成鎮級示范性農村公益性公墓55個、農村殯儀服務點17個;加強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建設,優化婚姻登記服務,婚姻登記信息實現部門共享;不斷加強城鄉社區陣地建設,力爭每百戶居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于30平方米,總面積達到300平方米以上。
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也是寄托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期盼的重大民生工程。
這五年,學前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穩步推進學前教育第二期、第三期行動計劃,實施項目193個,新建、改擴建園舍面積28.5萬平方米;全面完成城鎮小區配建幼兒園治理工作;積極扶持民辦普惠幼兒園發展,通過綜合獎補、政府購買服務、派駐公辦教師等方式,大力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89%。
這五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顯著。以促進優質公平為重點,積極解決農村薄弱、城鎮擁擠問題,努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在城鄉、校際間的基本均衡;實施安康中心城區教育提升工程,新增學位3萬余個,中心城區“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全市10個縣區提前一年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合格縣”評估認定。
這五年,普通高中教育發展進入快車道。深入推進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全面完成省級標準化和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設任務。
這五年,全民健身蓬勃開展。精彩圓滿承辦十四運會武術散打和馬拉松游泳兩個項目的比賽和安康市區站火炬傳遞活動,得到組委會的高度肯定;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國際龍舟精英賽等多個重大賽事活動,中國大秦嶺(寧陜)山地越野挑戰賽、中國平利最美鄉村定向越野挑戰賽等賽事入圍全省最佳賽事;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06平方米,比“十二五”增幅79%;大力實施體育惠民工程,鎮村體育設施基本達到全覆蓋。
真情送崗書寫有溫度的民生答卷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乎社會大局穩定,一頭連著老百姓的飯碗,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
這五年,“穩就業”呈現新格局。我市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9.48萬人,321.23萬人次農村勞動力、3.5萬失業人員、1.34萬就業困難人員和4.18萬安康籍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7%以內;開展各類職業培訓35.25萬人次,全市技能型人才總量由10.94萬人增至17萬人;累計發放1.7萬筆、24.39億元創業擔保貸款,帶動就業4.89萬人。
這五年,平臺載體實現新發展。我市抓住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騰籠換鳥”的有利時機,依托1364個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大力興辦以毛絨玩具、電子線束、紡織加工、農產品加工、特色手工藝品等勞動力密集型和生態友好型產業為主要內容的新社區工廠,讓易地搬遷群眾就近就地就業。全市累計建成新社區工廠792家,吸納就業25663人。
這五年,人才支撐釋放新活力。我市不斷優化服務、加大培育、大力引進、搭建平臺,著力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活力,五年來,全市人才資源總量突破22.8萬人,累計招考694名公務員和1.18萬名事業單位人員,引進高層次、特殊緊缺人才576名,柔性引進兩院院士9人、博士研究生25人;全市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0人次、省有突出貢獻專家6人次、省級中青年專家3人次、“三五人才”12人次、重點領域拔尖人才2人次、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5人次,安康市有突出貢獻專家101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激情不斷迸發。
優化醫療資源撐起群眾健康“保護傘”
美好的生活,健康是基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目前,疫情防控成效顯著,應急能力優化提升。面對國內外的疫情形勢,我市建立完善重大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并始終保持臨戰狀態,形成了政府主導、衛健行業牽頭,各級各部門抓落實,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全民防控格局,持續鞏固疫情低風險成果;全市33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療機構、164家鎮衛生院、40家一級民營醫療機構全部建成發熱門診或診室; 20家二級以上醫院、11家疾控機構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穩妥有序推進重點人群、18歲以上人群全程接種和強化接種。
這五年,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醫療服務提質增效。全面啟動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在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建立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深入推進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公立醫院編制備案管理,廣大醫務人員的平均績效工資水平明顯提升;分級診療制度不斷完善,形成了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程醫療協作網等醫療服務模式,全市210家醫療機構全部實行藥品網上采購和零差率銷售;全市因病致貧人口全部落實了健康扶貧幫扶措施。
這五年,健康安康扎實推進,支撐能力顯著增強。順利通過了國家衛生城市二輪周期復審,再次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持續推進優化生育、養育、教育政策體系,穩妥有序實施全面兩孩、三孩政策,扎實做好出生人口監測,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積極落實老齡幫扶政策,為22.7萬70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