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運行與疫情防控統籌有力。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209.49億元,增長7.5%,超額完成目標。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4%、8.2%和15%,位居全省第5位、第4位、第3位。精準實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統籌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和人物環境同防,果斷處置輸入風險事件,累計核酸篩查196.2萬人次、接種疫苗430.5萬劑次。
鞏固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鞏固銜接大數據平臺,實現252.6萬農村人口信息監測全覆蓋,消除返貧風險7363戶2.34萬人。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5.9%。在全省率先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建成易地扶貧搬遷“五星級”示范社區66個。完成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5年過渡期規劃編制。
重點項目與產業建設協同推進。全年新上重點項目1031個,總投資1220億元。30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80億元,191個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34億元。新增市場主體5.7萬戶,“五上”企業總數達到2596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92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99家。
開放發展與經濟合作水平提升。全年引進招商項目691個,到位資金973.7億元、利用外資1.3億美元,分別增長33%和122%。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1.59億元。
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相得益彰。統籌產城融合發展,實施民生城建項目44個,年度投資23.7億元。實施城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58個,啟動13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21個美麗宜居示范村、112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創建。成功入選中國十大心儀之城。
搶險救災與恢復重建高效有序。有效應對主汛期21輪強降雨引發的嚴重洪澇災害。累計下撥救災及救助資金6.72億元,成功避險轉移11.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6.5萬人,啟動災民建房2594戶,修繕災損民房5360戶,搶收秋糧作物218.4萬畝。編報災后重建項目271個、總投資59.4億元。
民生保障與社會治理持續加強。民生財政支出284.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1.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10.4%。93個教育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35億元。71個衛生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52億元。精彩圓滿承辦“十四運會”武術散打和馬拉松游泳項目。成功舉辦市第17屆運動會和第21屆龍舟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獲得命名。完成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經濟總量大幅躍升。實現經濟總量和質效同步提升。生產總值突破12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30億元,可用財力漲幅48.9%。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0.56%,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6.7倍。
發展條件顯著改善。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機遇補短板,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安康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
產業建設提質增效。綠色工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年均增長8.6%,占規上工業比重79.5%,工業化率達到34.3%。特色農業規模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年均增長15%。富硒產業、文旅康養、新型材料3個千億產業集群持續壯大,包裝飲用水等產業初具規模,新社區工廠成為吸納群眾就近轉移就業主陣地。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累計引進招商項目2389個,到位資金3909.3億元、利用外資2.95億美元。安康開放發展水平與經濟外向度大幅提升,成功入選“中國營商環境十佳城市”。
生態優勢日益凸顯。環境空氣質量、城市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土壤環境質量保持國家二級標準限值,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完成市域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修編,累計治理水土流失2104平方公里,補充耕地3.2萬畝,營造林126.2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8%。
民生福祉保障有力。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累計完成民生支出1403.3億元,是上一個五年的1.8倍。新增城鎮就業10.3萬人,登記失業率穩定在3.7%以下,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7.5%和45.1%。全域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評估認定,中小學招生制度改革成果持續鞏固。“健康安康”建設取得新成效,縣域“醫共體”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惠民醫保“三重保障”有效強化,困難群眾參保率100%。
剛剛閉幕的市第五次黨代會,為我們擘畫了“加快建成西北生態經濟強市、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發展藍圖。我們一定要按照黨代會部署,沿著“發展為要、創新為先、民生為本,生態立市、開放興市、產業強市”路徑,聚焦高質量發展勇毅前行,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8.5%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左右。
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遵循四個基本要求:
(一)扭住關鍵精準施策,全力穩定經濟增長
狠抓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扎實開展“深化產業項目建設年”行動,323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90億元,204個重點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13億元。
強化政策落實,促進惠企紓困。積極爭取資金支持,發揮投資撬動作用,有效引導和擴大民間投資。認真落實新的組合式減稅降費措施。協調金融機構繼續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給予融資支持。
發展現代服務,提振市場消費。積極發展消費新業態。精心組織實施促進消費增長三年行動計劃。組織開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等建設試點。加快縣域商貿體系建設。
(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激活發展內生動力
扎實提升創新能力。積極向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借智借力,用好基地資源優勢和立體聯動機制,實現“飛地孵化、安康轉化”。統籌縣域經濟發展協同創新。
著力構建創新生態。貫徹科技體制改革攻堅三年行動方案,構建科技、產業、金融高效互動、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體系。
積極推進數字賦能。協同發展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聚焦富硒資源、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核心技術,加快推進數字化賦能。
(三)鏈式布局集群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打造高質量產業鏈條。緊扣市級“11+7”重點產業鏈,推行市級領導“鏈長制”,制定集體研究決策、產業政策配套等系列措施。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對接產業鏈條、嵌入關鍵環節。
推動高質量產業集群。制定“六大綠色工業”“六大特色農業”百億倍增計劃,明確集群發展方向。
建設高質量產業園區。強化市域統籌聯動,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載發展能力。明晰“一縣一策”和“一縣一業”。
(四)扎實做好鞏固銜接,穩步推進鄉村振興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做好“三類對象”監測預警和分類幫扶。完善社會兜底保障體系,落實普惠政策保障措施。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狠抓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夯實以天然富硒為主要特色的農業產業基礎。積極發展林下種養經濟。組織開展“三品一標”提升行動,扎實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富硒)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市創建。
精心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突出5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統籌13個省級示范鎮、40個示范村建設。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打造“五美庭院”,發展“庭院經濟”。倡導“誠孝儉勤和”新民風,推廣“321”基層治理模式。
(五)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提高開放發展水平
持續深化開放招商。吸引大中型企業在安設立區域總部、生產基地、研發團隊、采購中心,引導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安康海關、口岸、保稅物流中心和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陜西自貿區安康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外貿總量和市場主體雙倍增計劃。
強化要素支撐保障。拓展安康機場航線,加密“安西歐”專列班次,加快鐵路綜合貨運站建設,統籌建設“無水港”縣區聯運站點和中歐班列(安康)集結副中心。大力發展“歸雁經濟”。探索建立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投向創新領域聯動激勵機制。
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實施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深化政府誠信建設,加強企業信用管理。建立健全營商環境問題投訴反映、受理轉辦、跟蹤反饋、績效評價工作機制。加快推進數字政府建設。
(六)統籌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精心編制市域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導各縣市區、開發區做好縣鎮和村莊規劃。加快“多規合一”進程,努力架構全方位、多層次、高品質、接地氣的發展規劃體系。規劃啟動新一輪避災移民搬遷。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強化中心城市龍頭引領,統籌推進東壩、西壩、長春等片區和城東新區綜合開發。支持各縣市區實施縣城更新行動。
提高精細管理水平。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持續鞏固城市創建成果,扎實推進“四級同創”聯動和城市精細化管理。
推動存量問題化解。積極推動中心城市城建遺留問題、涉眾信訪問題和“兩違”等突出問題化解。
(七)狠抓生態環境保護,厚植綠色發展優勢
堅決筑牢生態環保屏障。嚴格執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和總體規劃,高標準完成秦嶺區域勘界立標,穩步實施秦嶺和大巴山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高質量推進環保督察問題整改,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狠抓大氣污染源頭治理。
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大力發展綠色制造,逐步提升城鎮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比率。建好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餐飲“光盤”行動,開展綠色機關等創建活動。
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組織開展自然資源調查、評估、監測,研究制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評估機制、技術準則,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礎。嚴把“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準入關。跟進碳市場陜西交易平臺建設,探索林業碳匯交易機制。
(八)穩定市場夯實基礎,充分就業促進增收
著力穩定市場主體。強化“六大專班”統籌調度。突出抓好“五上”企業尤其是重點工業企業運行監測。積極探索“生態貸”“信用貸”“安康貸”等金融產品創新。大力支持本地民營企業發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有效推動充分就業。多措并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實施專業人才群體增收激勵,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落實就業幫扶、創業服務、技能培訓等措施,常態化舉辦產業招工、就業援助、人才夜市系列活動。培育“金州工匠”和“安康能手”,積極創建“充分就業市”。
加強勞動權益保護。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穩就業主渠道作用,推動自主創業,倡導靈活就業。持續強化城鎮困難人員“一對一”就業幫扶。實施勞動關系“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努力建設高標準“無欠薪市”。
(九)防范風險堅守底線,著力保障改善民生
持續抓好疫情防控。始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認真實施“科學、精準、有效、人文”防控措施,壓實“四方”責任、落實“四早”要求,做好風險研判,加強信息共享,夯實流調措施,果斷有效管控,堅決防止疫情擴散。加強情景構建,做實應急儲備,抓好疫苗接種,強化重點防控,提升聯防聯控實戰能力。
嚴密防范風險隱患。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嚴守耕地紅線。加強生物安全建設,狠抓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深入推進全民反詐專項行動。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強化基層治理網格化管理。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管控與公共安全防護。
扎實保障基本民生。健全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努力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供精準均衡服務。
勞動就業促進工程。發放就業補助資金2.27億元、創業擔保貸款3億元,實施免費技能培訓2.5萬人次。組織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19萬人,新增城鎮就業1.9萬人,登記失業率穩控在4%以下,新增勞動力50%保障本市用工需求。對拖欠農民工工資投訴案件100%嚴查嚴處。
義務教育強基工程。實施教育重點項目91個,完成投資4.95億元,新增各學段學位5000個。制定安全管理標準規范,組織編制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工作指南。
衛生健康守護工程。實施衛健重點項目12個,完成投資2億元。大力推廣居民電子健康卡應用,加快推進“智慧醫院”建設,“互聯網+家庭醫生”系統全面上線運行。認真落實計生獎補和高齡補貼政策。
文旅融合惠民工程。舉辦群眾性公共文化活動20場次以上,推出《廖乾五》等一批精品文藝項目,持續推動漢調二黃守正創新。全面啟動4A級景區旅游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保護利用。
全民運動健身工程。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項目10個,建設香溪洞登山步道,建成江灘體育公園,貫通沿江30公里健身步道。推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面向社會開放。
防災情景構建工程。加快推進全災種、大應急體系建設,在所有建制鎮村全面落實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重點領域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突責任。強化情景構建和預案演練,縣聯鎮、鎮抓村、村包組,任務細化到崗位,責任落實到人頭。
安全生產對標工程。全面開展“三化建設”,建立健全“三項機制”,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制度體系、應急體系、落實體系。分級制定“部門監管責任清單”與“企業主體責任清單”。
殘障群體關愛工程。全面落實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輔具適配服務率、精準康復簽約服務率達到85%以上。落實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幫助有勞動能力殘疾人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整治占用“盲道”行為,提升無障礙環境建設水平。
老齡服務保障工程。啟動“智慧養老”平臺建設,促進醫藥康養與老齡服務協同發展。新建5個社區養老院、10個日間照料中心、15個居家養老服務站,改造提升10所農村敬老院,新增養老機構床位500張。
物業管理示范工程。全力配合市人大推進《安康市物業服務與管理條例》地方立法。在10個3000人以上城市居民小區探索建立物業服務社會化、社區管理規范化、權責對等人性化的共建共治共享試點。下力破解停車、收費、服務、維修突出問題。
只要心里永遠裝著人民,想事情、看問題、干工作就不會出現偏差。政府一切工作,都要始終堅持把人民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