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高禮 馬艷
春日的鎮坪,到處洋溢著勃勃生機。走在鎮坪縣華坪鎮尖山坪村的中藥材基地,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草香味,黃連的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一片片綠得發亮。
素有“巴山藥鄉”之稱的鎮坪縣,地處全國四大藥帶之一,中藥材1026種,載入藥典的就有426種。其中,葛根含葛根素6%,居全國之首;黃連含黃連素8.11%,高出《藥典》規定標準2.25倍;天麻含天麻素0.71%,高出《藥典》規定標準7倍。該縣宜藥面積40萬畝,史載“無農不藥,無地不藥”,全縣發展中藥材17萬畝(含木本藥材),占全市藥材總面積的21%。早在2002年,鎮坪縣就被省政府授予“全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縣”和“中藥科技現代化示范縣”,華坪團結村獲“全國黃連一村一品示范村”命名。
近年來,鎮坪縣充分發揮資源和地利優勢,緊扣主體功能定位,圍繞做強中藥首位產業,在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實踐中進行了有益探索,積極打造中藥首位產業,全縣中藥基地、中藥康養旅游帶動山林資源轉化20萬畝以上、生態資源轉化利用率增長12%以上,真正實現了“藥”產業、“藥”致富、“藥”發展。
企業帶動,活了資源活了資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鎮坪縣開啟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創新之路。按照省市對生態功能區縣域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在充分論證資源和產業優勢的基礎上,鎮坪縣將中藥定位為“一縣一策”首位產業,并以此作為“兩山”轉化橋梁,探索出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再加把勁兒,把這片地弄完就收工啦!”近日,61 歲的脫貧戶蔣明貴和十幾個村民在友誼村的黃連基地除草、蓋遮陽膜。蔣明貴一邊干活,一邊笑盈盈地說,“我們這群人最年輕的40來歲,年齡最大的都70多歲了,太重的力氣活也干不動啦。村里聯系我們到基地來打工,除了一天100多塊的工錢,還有土地流轉費,對我們來說是‘雙收入’,心里可知足了。”
這片超過萬畝的中藥材基地,是鎮坪縣積極探索、因地制宜的典范。該縣與中藥材市場主動對接,企業出資金、抓經營,集體出土地、入股份,農科所出人才、供技術,村民出勞力、賺工錢,2年間企業投資過億元,種植黃連近萬畝,流轉集體林1.7萬畝,帶動百戶農民人均增收過萬元,并實現穩定脫貧。
近年來,鎮坪縣堅持綠色循環發展理念,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以中藥產業為紐帶,以山林資源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構建企業、農戶、村集體、科研人才“四位一體”利益鏈,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緊緊圍繞園區承載、破解建設用地不足,發展飛地經濟,開辟異地發展助力“兩山”轉化的綠色新通道。引進香港中域、常州方圓制藥、陜西醫藥集團等知名企業,加快推進中藥配方顆粒、中藥飲片加工、振興藥業中藥產業城等一批中藥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1.2億元;蓮花苦蕎系列產品加工項目竣工投產,帶動全縣發展中藥企業15戶,發展中藥種養基地20余個。鎮坪飛地園區被確定為全市醫藥健康產業園、蘇陜協作“區中園示范園區”。
產研共贏,提了品質提了身價
在曙坪鎮聯合村,村民楊大富正在天麻藥材地里忙碌著,“我今年種了十幾畝高山天麻。今年年底,天麻就能收獲啦!”
楊大富算了一筆賬:1畝地在平田可以種植500多平方米,在山上可能只能種植300多平方米。一般來說,1平方米能收獲10到20 公斤的成品天麻,每平方米的純利潤可達到300元左右。“1畝地的收入就已經不少了!如果今年收成好,明年我打算擴大種植面積,藥材銷路不成問題!家里的農家樂推出了藥膳,來品嘗藥膳的游客也特別多,這樣又多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鎮坪縣以中藥康養旅游為引領,帶動旅游村、農家客棧、農戶共同發展,實現景村一體、產村融合、綜合開發,探索推行“龍頭企業+民宿+農戶”的生態休閑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形成了一批核心企業引領、小微企業支撐、新型農民參與的休閑經濟綜合體,讓鎮坪城鄉因生態而美,讓群眾因生態而富。
同時,探索出“飛地+企業+高校”的政產學研一體化產業發展路徑,中國藥科大學中藥配方顆粒工程技術中心、中國藥科大學秦巴中藥材研究中心等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相繼建成,成功研發金絲皇菊茶飲、石斛酒、葛根茶、黃連護眼罩、柴胡醒酒湯、百合面膜、伸筋草浴包等大健康產品20余個。加強中藥材規范化種養技術研究,培育了2個黃連新品種,林麝活體取香、黃連林下種植技術一直在全國領先。黃連、玄參獲國家GAP認證,黃連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黃連種植基地分別獲“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科技示范基地”“省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命名,獨活基地獲得“國家瀕危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和省科技示范基地”命名。
一業帶多,優了鏈條優了效益
鎮坪縣立足資源和政策優勢,遵循高質量發展根本要求,著眼市場需求,與多產業多領域深度融合,堅持中藥產業集群化、品牌化發展戰略,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計劃,形成集生產加工、中藥種養、中藥康旅、科研孵化、商貿物流融合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緊緊圍繞首位產業優化縣域空間布局,按照“加工在飛地、基地在縣內、科研在高校、市場在全域”思路,將中藥全產業鏈節點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強化產業用地保障,盤活閑置存量用地建園區、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做康養、盤活閑置山林資源建基地,有效保障了產業用地需求。鎮坪飛地中藥加工產業集聚區引進香港中域、常州方圓、海南森凱天奧等知名藥企,投資建設中藥配方顆粒等3個中藥健康產業鏈鏈長項目。
縣內中藥產業園,按照“山上建基地、山腰做康養、山下區中園”的思路,推進曙河中藥康旅示范帶、中藥科創園和華坪中藥示范鎮、10個中藥示范村、30個中藥標準化基地建設,“一縣一區、一區多園”的首位產業立體空間布局基本形成。培育了陜藥蓮花苦蕎、利康葛根提取、安得藥業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中藥標準化種植基地5萬畝、中藥工程技術中心和院士博士工作站5個、中藥康旅開發項目20余個。中藥全產業鏈年帶動道地中藥材加工貿易2.6萬噸、提供就業崗位5000余個、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推進縣級融資平臺整合升級,探索中藥產業項目“撥改投”,統籌項目資金注入縣級融資平臺,以中藥產業鏈項目為載體,推進國企、民企、集體經濟合作,提升產業融資保障能力。突出科技人才支撐,與中國藥科大學建立人才培養培訓、科研成果轉化等合作機制,已布局中藥配方顆粒工程技術中心、秦巴道地中藥材研究中心、中藥科創園等創新合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