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 陳楚珺
并不是木瓜成熟的季節,置身于白河縣中廠鎮核心地帶的“木瓜小鎮”生產園區,高度成熟的木瓜果香卻縈繞不散。濃郁的發酵果香味從百益實業的生產車間內飄散而出。數米高的柱形恒溫罐中,木瓜酒的“烈性”被時間逐漸馴化,其口感變得更加平順、內斂,回味悠長。
作為白河縣老牌的木瓜酒生產企業,百益實業2006年就開始生產木瓜飲品,產品以木瓜白酒、配制酒、果脯為主,遠銷全國各地。“園區目前一共有3家企業入駐,除了木瓜面膜和木瓜精油兩款產品還在研發測試中,其他市面上可見的20多款木瓜產品展館都有。像這一款‘微陜輕顏’375毫升128元一瓶,定價和口味市場反響很不錯,這款‘魅惑之夜’主要在上海的各大夜場銷售……”今年36歲的趙倩文是土生土長的中廠鎮人,百益實業的集團負責人既是她的老板,也是她的師傅。除了自家企業的產品質量管控,平時她也負責展館的接待工作。“展館的作用是讓游客知道白河木瓜好在哪里,讓農民知道種木瓜能夠掙錢。”趙倩文補充道。
至于為何不見生產場景,趙倩文解釋是由于木瓜成熟期短,鮮果保存要求較高,原料加工的大場面主要集中在木瓜成熟的中秋前后,其他時候則需要靜靜等待。
除了傳統的酒類,在中廠鎮,木瓜的角色還可以更多變。
“白河木瓜品質再好,走不出白河又能掙幾個錢?”為了讓白河木瓜更容易被市場接受,紫熙農業的負責人雷銀禮一直致力于木瓜產品的研發。回鄉創業12年,今年46歲的雷銀禮擁有了2個工廠、3條生產線,分別生產木瓜粉、木瓜果丹皮、木瓜果脯。雷銀禮還將木瓜飲料的生產委托給南京一家工廠代工。“我們的產品研發交給了中科院的南京研發團隊,所以我把半成品的原料運到南京,就地生產,就地銷售。”雷銀禮覺得,這樣有利于節省成本,也能擴大市場。
作為“小鎮”企業家,雷銀禮認為白河木瓜的發展格局并不小。除了產品研發,他把另一筆巨頭費用花在了企業的形象設計上。他一邊說,一邊在手機上打開電子版的企業形象策劃書,在設計費用構成這一條上,還有“基本設計費+銷售追加+獲獎獎勵”這樣的細則。“這幾年花在產品研發和企業營銷策劃上的錢都在上百萬元,幾乎占盈利的100%。”但雷銀禮認為,這筆錢必須得花。“我們請的策劃團隊和農旅部有合作對接,他們經常有培訓交流的項目。中科院的南京研發團隊和很多企業都有合作,比如匯源果汁。”看似花錢買服務,雷銀禮知道實則是花錢買渠道、買資源,用以打通市場。
目光放得更長遠些,“小鎮”確實不小,甚至可以借鑒國際思維放眼國際市場。在臺商陳奕勳的身上,這種以市場為出發點的進發思路體現得更加明顯。他的企業入駐小鎮的是“技術研發中心”,生產中心仍放在白河兩河工業園區。
身為土生土長的臺北人,陳奕勳和夫人曾長期生活在韓國,2021年7月創辦了陜西領康時代農業技術研發有限公司。據他介紹,韓國京畿道唐津市的木瓜和白河木瓜是一個品種,木瓜在韓國知名度較高,在韓國木瓜產品非常多,可以做成果醬、漱口水、洗衣液等多種產品,市場成熟度高,產品接受度也高。而在他看來,白河木瓜產品線還比較單一。或許看中了其中的商機,他倆選擇雙雙在退休的年紀在白河創業,而且把木瓜的研發作為企業的主導方向。在他的辦公室,進口的、國產的,自家的、別人的,木瓜皮、黃酮素……多種木瓜產品都有。
“我是通過陜西省的招商引資活動才了解到白河是中國最大的木瓜生產基地,這具有唯一性。但是走出白河、走出安康,木瓜在消費者群體中接受度并不高。我們在考察市場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最終決定把木瓜嫁接到已經成熟的產業鏈中,比如用木瓜做啤酒,做日化用品。”陳奕勳介紹。他在白河的加工廠去年投產,生產的木瓜啤酒不愁銷路,現在企業正積極推動白河木瓜的消費場景走向多元化,比如用來做化妝品和保健品的原料、防腐劑、除螨劑、洗滌產品等。
直接對接陳奕勲的白河縣招商局副局長紀昌鑫對記者說:“幾千年來,白河木瓜產品只是改變了物理形態,把它做成酒和果醋。而陳先生進行的是木瓜的化學成分研究,我覺得這是我們把領康時代招到白河的最大意義。”
“小鎮”不小,背后還有白河木瓜產業的大布局。
結合木瓜產業建設,中廠鎮先后制定了木瓜小鎮、鄉村振興、省級示范鎮3個規劃,并對全鎮資源和木瓜產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布局二產,反哺一產。
“近年來,中廠鎮以創建木瓜小鎮為載體,分別在寬坪社區、大坪社區和石梯社區3個村開展試點工作,打造了精品示范園3000畝,初步建立起木瓜產、學、研、售全產業鏈,帶動當地2000余名群眾通過木瓜產業直接增收。”據中廠鎮黨委書記余興海介紹,下一步該鎮還將大力發展木瓜文旅產業,達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目標。
趙家梁農旅綜合開發項目位于中廠鎮寬坪社區,是中廠鎮三產融合的重點項目。三月春光明媚,順著園區產業路盤旋而上,120畝新栽種的木瓜樹還只是枝干,排列整齊。雖然暫時被明艷的油菜花搶了風頭,但下個春日,整面山坡都將開滿粉色的木瓜花。陪同采訪的中廠鎮人大主席董濤對記者說,在不遠處的埡口,正是規劃建設中的高速路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