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波 鄒益山
“小區環境變好了,道路坑坑洼洼解決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舒適了。”在紫陽縣委家屬院小區居住了30多年的居民柯昌春,談起小區居住環境變化時,笑逐顏開,“不光把路修好了,安裝了排污管道、整理了線路,還整修了花壇,就連墻體都統一粉刷了,里里外外徹底變了樣……”
地處秦巴山區的紫陽縣,地無三里平,縣城更是依山而建,建設用地極為緊張。近年來,紫陽縣把老舊小區改造列入重大民生工程,把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5個老舊小區改造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為城市發展補足短板、添足動力,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改造帶來的福利。
從“小格局”到“大視野”
“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城市格局,事關人民安居樂業,是一項看得見、摸得著的重要民生工程和幸福工程。”紫陽縣住建局分管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負責人徐初平介紹,“我們以打造‘山水人文縣城’城市名片為目標,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功能定位、原有風貌、歷史人文等要素深度融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改造,不僅要‘面子’好看,更要‘里子’好住。”
紫陽縣老舊小區共15個片區143個單位小區,涉及321幢住宅樓10054戶居民,建筑面積約97萬平方米,普遍存在建筑設計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為有效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生活品質,早在2020年,紫陽縣就制定出臺了《紫陽縣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計劃用4年時間,預計總投資5.58億元,完成143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老舊小區最迫切需要改什么、怎么改?小區的居民最有發言權。”改造前,紫陽縣住建局抽調專業骨干,會同勘察、設計、環評等單位,深入小區摸排調查,廣泛征求業主意見建議,提高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積極性,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在全面調查摸底、廣泛征求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建立了住建、發改、財政、審計、公安、經貿、自然資源、供電燃氣、通信等多部門的協調機制,條塊協作、齊抓共管、靶向發力,不斷拓寬視野,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入戶調查、問需于民,將老舊小區的情況一一記錄下來,有針對性地精準設計改造“菜單”,遵循“一區一案”原則,什么不行就改什么,缺少什么就補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讓居民“點單”。經過調研梳理,明確了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大類共17個方面的具體改造項目,改造過程實現了從“獨唱”到“合唱”的轉變。
同時,該縣還將城市更新理念應用于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機制,提出“1+X”融合改造機制(“1”即老舊小區改造,“X”指“政府、社會、企業”多方聯動主體和“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安全專項行動、物業提升行動”等眾多專項工作,以及“政府投資+社會資本”雙輪驅動的“資金拼盤”,通過跨領域聯動發力,融合改造),有效提升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建設進度、效率和質量,讓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內容更豐富,讓居民“安居夢”更立體。
從“小建造”到“大營造”
盛夏時節,走進紫陽縣西關片區居民樓內,只見墻面粉刷一新,人行道干凈整潔,消防栓安裝規范,鮮花爭奇斗艷,居民正在石桌上悠閑地下著象棋,孩子們在院子里快樂地玩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西關片區有住宅46棟411戶,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很多老舊小區的“通病”,長期以來,小區沒有物業管理,下水管道無人維護,化糞池無人清理,經常出現下水井堵塞,管道破裂、污水外溢。
為改善小區居民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提高群眾獲得感,紫陽縣率先將此小區列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改造面積6萬余平方米。改造內容主要包括硬化道路、鋪裝人行道、修復室外破損臺階、改造雨污水管道、安裝弱電橋架、修復花池等。接下來,西關片區還將進行提檔升級,實現監控全覆蓋。
老舊小區改造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紫陽縣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充分融入“茶、歌、道”文化內涵,聚焦解決規劃滯后、公共空間少、功能不完善等“城市病”,大力實施拆墻透綠和立體增綠,將消防、安防、環衛等公共設施以及管線更新、路燈亮化、道路修整和小區內外臨建違建拆除等工作放進老舊小區改造大計劃中,根據不同的建筑特色和環境特點,堅持“保持原貌、便民利民、生態宜居”的原則,有效避免大拆大建,用小區“微”改造,讓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切實通過“小建造”實現小區文化建設的“大營造”。
和西關片區一樣,縣醫院片區、橋溝路片區、校場壩片區、石梁子片區、國稅局家屬樓等老舊小區也進行了改造。近年來,該縣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提升,實現了基礎設施完善、綠化美化良好、管理科學有序。如今,整齊劃一、色澤亮麗、干凈平整、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住宅環境,讓廣大居民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些老舊小區的“顏值”不斷提升、“內涵”不斷豐富,煥發出更多“青春”活力,充滿“時尚”氣質。
從“小確幸”到“大文化”
老舊小區改造,是基礎建設項目,也是社會治理工程。改造難,管理更難。
針對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失養失修失管”問題,紫陽縣建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機制,補齊“政府+社區+居委會”縱向組織鏈條,補充優化“政府職能部門+社區+業委會+物業+企業”的橫向治理鏈條,分類推進小區管理,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堅持老舊小區改造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屬地管理職能,指導老舊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小區黨支部或業主自治組織,增強小區的治理能力。對居民消費水平薄弱、公共區域盈利性不足的小區,通過業委會、居委會組建管養隊伍,積極吸納小區低收入群體、在家賦閑人員,負責小區日常事務管理。對經濟條件基礎較好的居民小區,探索引入高品質物業團隊,實行清單式管理,逐步從管理弱化走向管理專業化。
堅持居民自愿,調動各方參與,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注重小區文化培育和建設,激發居民參與改造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小區關聯單位和社會力量支持、參與改造,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民心。 改造前問需于民,改造中問計于民,改造后問效于民。在紫陽縣,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正通過“微改造”實現華麗變身,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得到解決,居住得更安全更舒適,也對社區更有歸屬感、認同感。
“下一步,我們將嚴格按照縣上總體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安排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加明顯、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紫陽縣住建局局長覃承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