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蘇 通訊員 唐明潔 劉小英
今年是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嵐皋縣石門鎮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大力探索創新發展模式,不斷提升產業、旅游發展質效和資源利用率,勾勒出群眾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雙推進”的美好圖景。近日,本刊圍繞產業發展、人居環境、農旅融合等重點工作,對石門鎮黨委書記劉波進行了專訪。
劉波說,石門鎮地處嵐皋縣城西部,大道河流域上游,距縣城29公里,境內既有國家AAA級景區巴山大草甸、國家濕地公園千層河、大河硒谷森林康養旅游度假區(在建)、橫溪古鎮和紅色文化館(在建),也有鐵佛寺“鐵佛宏鐘”傳說、樂景高等學府和古鹽道等遺跡,還與四季鎮形成了“石門—橫溪古鎮—千層河—神河源—楊家院子”的交通環線。同時,借助安嵐高速建成通車、西渝高鐵(在建)和即將啟動的遇子坪隧道項目,日后可極大縮短石門至嵐皋、安康、西安、重慶等地的距離,石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劉波說,圍繞發展目標,要融合創新理念,科學謀劃“戰略圖”。在嵐皋縣委第十五次黨代會確立的以“一個統攬”為總體部署,緊靠“四縣戰略”,立足“八大提升”,石門鎮結合鎮情實際,堅持規劃先行、一張藍圖繪到底,為避免發展同質化,特將14個村(社區)分為三大片區,有效整合、利用不同片區資源優勢,科學制定“11234”發展思路,即緊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主題,堅持黨建引領這一核心,突出生態旅游和現代農業兩大抓手,做強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三大引擎,一體推進民生保障、社會治理、應急管理、鄉風文明四大重點,在精準規劃上發力,確保全鎮發展有指南、行動有舉措。
劉波說,圍繞工作重點,石門鎮黨委政府秉持務實態度,明確發展“任務圖”,全力塑造美麗鄉村之“形”。圍繞鄉村建設抓規劃,統籌石門生態資源、鄉土味道保持和歷史文化底蘊挖掘,有序推進鄉村振興規劃、村莊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多規合一”。圍繞綠色人居抓提升,以大河村建設為重點,聚焦“四提升一革命”,采取宣傳引導、凝聚人物資源、真督實考等方式,帶動全民參與,以點帶面推動各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鎮村“臟亂差”面貌和群眾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改善,大河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獲得中央、省、市媒體關注。
劉波說,圍繞產業發展,做大做精主導和特色產業,以“3+x”產業發展模式為思路,結合現有茶葉資源7000余畝,規范化管理4000余畝;獼猴桃園區1200余畝、中藥材園區5000余畝、魔芋基地2000余畝,同時規范管理3個市級園區和12個縣級園區,通過勞務用工、土地流轉等方式,帶動全鎮1000余戶30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持續抓好月星生態茶園建設和田間管護,小溝茶葉質量提升,銷售渠道擴大,“安康富硒茶”品牌得到鞏固。做優做強“旅游+”文章。聚焦“好吃、好玩、好看”,豐富“五一”黃金周及特色美食品評大賽活動內容,吸引大批游客前往石門逛茶山、游橫溪、品茗茶、嘗美食。同時積極培育引進市場主體和特色民俗項目,確保橫溪古鎮改造提升亮點突出,大河村鄉村振興示范村特色鮮明,生態果蔬采摘體驗園成效顯著,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提升旅游小鎮吸引力。
劉波表示,圍繞民生實事,鎮黨委政府堅守為民情懷,全力描畫“暖心圖”。依托“321”基層治理模式工作,統籌人大代表、黨員、公益性崗位等人員力量,探索推進“聯戶承包”全覆蓋,通過網格員入網格宣傳人居環境整治、糧食生產、信訪矛盾排查等工作,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正濡染石門。以“誠、孝、儉、勤、和”為主題,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開展“鄰里是我貼心人”活動,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美化我家庭院活動”,結合“一畝實踐田”開展“日訪夜談”,全鎮召開“夜談會”80多場,收集群眾意見建議150多條,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80多件。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更強烈、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