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靜 通訊員 熊榮軍
春華秋實,十月大喜,平利躋身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
國家示范縣光榮,光榮背后是什么?是平利“實”字當頭,“干”字到底;是平利踔厲奮發建設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是平利篤行不怠把富民政策一項一項落實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讓鄉親們生活越來越紅火。
創新機制,踐行有本章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儒林堡村以‘魅力大貴·農旅新村’為目標,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培育文明風尚,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建設烙畫文創基地,打造鄉村振興‘儒林范本’,在鄉村振興中創造品質生活。”大貴鎮儒林堡村第一書記高翔在綠油油的茶園里說。
平利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源于2021年。2021年9月29日,對于平利人來說是個大喜的日子。這一天,縣委書記楊軍在中國共產黨平利縣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作出全面建設陜西鄉村振興示范縣的戰略部署,勇立潮頭當好全省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390天,平利從省級躋身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這得益于,平利縣新一屆縣委從創新機制入手,建立了上下貫通、一抓到底的領導體制,真正扛牢了“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平利縣從四大班子領導率先垂范到駐村工作隊長、駐村工作隊員紛紛走向基層,走進農戶。2022年,無論是秋冬,還是春夏,在平利田間地頭、農戶院落,隨處可見干部忙碌的身影,面對面傾聽群眾訴求,心貼心了解百姓冷暖,實打實辦好民生實事,用心用情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縣。
鄉村振興縱向方面,平利縣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選調干部集中辦公,各鎮比照成立組織機構,工作力量較脫貧攻堅有增無減。縣鎮兩級書記每月召開專題會,研究推進重點工作。所有縣級領導和鎮、部門“一把手”下沉到村督導指導,村村覆蓋。
鄉村振興橫向方面,平利出臺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縣方案,整合相關部門組建10個專班,逐一明確職責任務,全面實行“紅黃綠”掛圖作戰,未落實的“紅色”預警、有欠賬的“黃色”提醒、已完成的“綠色”標注,讓黨員干部擔責于身、知責于心、履責于行。
不僅如此,平利縣聯鎮縣級領導每周至少到包聯鎮工作一天以上,督促各方力量爭分奪秒抓落實。各鎮黨委書記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鎮領導班子成員和站所長全都包村。縣派幫扶單位“一把手”每周到村,查找問題、破解難題。幫扶干部對標對表,入戶“五看”鞏固成果,到村“五查”促進落實;補短強弱,從五個方面提升凝聚合力,切實為包聯村包聯戶辦實事。
當前,平利縣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道德講堂等平臺和各行業、各鎮的宣講隊,以“理論+文藝”“社區工廠微講堂”“會前一刻鐘”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田間地頭培訓會、農家小院宣講會和文藝進鄉村巡回演,把舞臺搭到百姓家門口,把黨的二十大精神送到千家萬戶,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平利開花結果,穩步推進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
因茶興業,致富有底氣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兩年間,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今春,蔣家坪村被命名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今秋,蔣家坪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當前,蔣家坪村整合生態、人文、紅色教育等資源,以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為抓手,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標桿。
2020年至今,蔣家坪連續三年成為國際茶日國家分會場,各地游客紛紛前往蔣家坪游茶山、賞美景。村上一邊快速發展茶產業,一邊涵養綠水青山,打造旅游觀光示范村。蔣家坪村“高山、綠色、富硒、無污染”的優勢被充分發掘出來——登茶山、游茶園、采茶葉、購茶品……被“青山、古村、茶人家”美景吸引而來的游客,徜徉茶海,流連忘返。
蔣家坪村因茶致富,因茶興業,就是保護生態的回饋和收獲。目前,全村茶園面積2750畝,有標準化茶葉加工廠2家,通過土地流轉、配股分紅、幫帶建園、吸納就業等渠道,有186戶群眾通過務茶實現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茶農百姓致富的路子更寬、更實,更有底氣了。
蔣家坪村是平利縣“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縮影。平利縣累計建成茶園和絞股藍基地25萬畝,連續兩年躋身中國茶業百強縣,2021年被納入陜茶優勢產業集群,2022年又被批準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平利縣發展萬畝以上茶葉基地鎮8個,培育茶飲業經營主體250余家,有10萬多人從事與茶相關產業,基本實現“人均一畝園、戶均一萬元”的目標。茶產業成為平利縣樂業富民和鄉村振興的首位產業。
共建共治共享,鄉村治理有新意
天空澄碧,遠山含黛,立冬之后的蒙溪街村格外美麗。宋立琴一大清早就開始清掃院落,美麗小院與大門上懸掛著的“五美庭院”相得益彰。興隆鎮干部吳桐說:“蒙溪街村實施網格化管理,全村273戶分成8個網格36個互助小組。每個小組6戶到8戶,通過民主推選互助小組長,在小組長帶領下開展‘五美庭院’建設、疫情防控、糾紛調解等工作。”
“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情在‘網’中留,‘小網格’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大作用’。”平利縣委政法委干部張婷介紹,平利共建一級網格152個,二級網格482個,三級網格1445個。各村黨支部書記任總網格長,處置信訪問題;各村兩委班子成員任二級網格長,解決網格員上報的事項;在村民小組長、治安中心戶長中擇優選聘三級網格員,圍繞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調解、幫辦代辦服務等6個方面完成17項工作任務。以網格之智賦能鄉村之治,平利縣大小事務在網格內一網通辦,2022前10個月調解糾紛、代辦事項28162件。
鄉村振興為群眾而興,鄉村建設為群眾而建。“十二五”以來,平利縣有近10萬人口搬遷到新居,一大批“農民”變成了“居民”。這些搬遷新居民管理難、生活融入難、就業增收難……從而產生了大量新的矛盾糾紛。針對這些問題,平利縣圍繞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大做文章,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小切口”打開“大局面”,以“小舉措”撬動“大革新”。錦屏社區黨支部書記江慧麗說:“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這個做法讓1000多戶4000多名群眾先后從11個村搬遷到錦屏社區。”錦屏社區先后引進電子元件、毛絨玩具、手套加工、鞋襪生產4家社區工廠,吸納200余人穩定就業;社區還以小菜園、小庫房、小管家、小市場、小公墓等“十小工程”為切入點,以宜居、宜業、宜養的環境和惠民、利民、便民的服務措施保障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如今,為居民提供創業就業、文明禮儀等培訓的“小課堂”;為居民提供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托管等服務的“小管家”……已完全融入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之中。
殷殷囑托飽含深情,點點滴滴心系民生。平利縣創新探索推廣“新社區、新工廠、微服務、微治理”的“兩新兩微”治理模式,通過發展新社區工廠100家,以樂業穩人心,從源頭上減少信訪矛盾的發生;通過“十小工程”解決“大問題”,在微服務微治理中創造安居樂業新生活,在鄉村治理中蹚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