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曦
位于秦巴腹地紫陽縣西南邊陲的毛壩鎮,貧困發生率曾高達46%。“十二五”以來,該鎮搬遷2043戶6912人,集鎮安置群眾來自周邊4鎮15村,聚集了近萬人。85%的青壯年常年外出成為“候鳥”;留守人員從分散到集中,生產生活方式都在經受劇烈變革,融入搬遷社區難度大。黨員隊伍嚴重老齡化,全鎮60歲以上老黨員占比51.6%,平均年齡58歲,村級后備干部嚴重不足,鄉村本土實用技能人才缺乏,導致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等方面眼界不寬、思路不清、點子不多。
搬遷后扶“融入難”、人才短缺“老大難”、農村群眾“增收難”,這不僅是毛壩鎮面臨的難題,而是在鄉村振興階段廣大農村面臨的普遍挑戰。近年來,毛壩鎮不斷引導、動員、整合各方力量,圍繞構建條塊協同、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著力構建留人、引人、用人新機制,有效激活了鄉村振興“人才引擎”,形成了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強大合力。
留人:“老支書”有了“新崗位”
易地搬遷規模大、涉面廣,進城入鎮的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需要一定過程。加之毛壩鎮是曾經的區公所駐地,由過去的4個鄉撤并成鎮,遺留了一些歷史糾紛,很多聚集在安置社區的留守老人喜歡“打抱不平”,喜歡到鎮政府“串串門”“講古經”,又衍生出不少新矛盾。近年來,毛壩鎮家庭類、鄰里類矛盾糾紛占比達46%。
自2021年以來,該鎮認真汲取“楓橋經驗”,創造性落實“321” 基層治理模式,從政治素質過硬、知識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的退休黨員干部中,篩選了9名曾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和1 名擔任過鄉黨委書記的退休干部,組建起毛壩鎮“老支書”調解團。
“老支書”調解團設專職調解員負責日常直接調處,疑難復雜糾紛上報鎮綜治中心,發現信訪及民轉刑案件隱患及時向鎮上政法委員匯報,按月進行糾紛統計上報,做好接待登記簿、調解案件卷宗歸檔。各村選配了一名團隊成員,平時“老支書”調解團受理的案件,涉及到哪個村,就由該村配合專職調解員負責調處矛盾糾紛,確保矛盾糾紛發生后有人管事、有處說事,傾力傾情化解在萌芽狀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在新崗位上老支書煥發出新活力,他們不僅是化解矛盾的“裁判員”,更成為群眾情緒“疏導員”和民情民意“信息員”。面對城鎮生活不習慣帶來的“老年怨氣”、留守老人的“心結病”,“老支書”就成為傾聽群眾“訴說”的精神滿足者,以老對老、以心換心,為其開好方、治心病。同時,“老支書”也能面對面了解群眾需求、征求群眾意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今年以來,毛壩鎮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老支書”黨建品牌影響力,在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增設“老支書”調解室,方便全鎮人民群眾來訪、咨詢、申請調解;推動“老支書”調解團與駐鎮法庭緊密配合,做好訴調對接,與各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密切合作,互相補位。今年共接待群眾咨詢260余人次,同比增長130余次,有40余件案件在訴前進行了成功調解,同比增長17件,全鎮治安、刑事案件明顯下降,無1例惡性治安案件發生,無1例民轉刑案件發生。
引人:“榮譽村干部”融入責任顯擔當
“榮譽社區主任”李家林是毛壩鎮2018年從江蘇揚州招商來的企業家,已在當地興辦毛絨玩具社區工廠4年,帶動數百人就業;染溝村“榮譽村主任”王思蘭是紫陽縣城關鎮人,從2016年至今在毛壩鎮發展產業,為毛壩鎮瓦灘村免費發放近70萬元的茶肥,在染溝村新建近千畝香椿產業園;觀音村“榮譽村主任”唐友平是本鎮瓦灘村人,在外創業20年,現在觀音村創辦觀泉山莊,成為全市夏季避暑休閑打卡點,每年采購周邊群眾農產品近百萬元,帶動70余人靈活就業……
禮聘“榮譽村干部”是毛壩鎮解決村干部后備隊伍“青黃不接”、農村人才短缺難題的新舉措。該鎮著眼“柔性引才”,聚焦與毛壩有緊密聯系的群體,先后在政治素質高、群眾口碑好、能力素質強、服務意識優的優秀人才中禮聘2批共計19人,是黨員的聘為“榮譽村支書”,非黨員的聘為“榮譽村主任”。
人才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該鎮禮聘“榮譽村干部”既破除行業、身份界限,又不拘泥地域概念。現任“榮譽村干部”中,有10人是企業或經濟組織負責人,6人是在職領導干部,2人是退休干部,還有1名律師。本地戶籍15名,另外4名屬于戶籍不在本鎮,但長期扎根毛壩興產業、辦企業,已經深度融入當地,還有3名是跨村選聘。
“榮譽村干部”不占村“兩委”職數,他們不參與村里日常事務,不領取任何報酬,沒有具體工作任務,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力所能及為村級重大事項決策提供意見建議,幫助村“兩委”理清發展思路,協助制定村級發展規劃。
干沙村的“榮譽村支書”龐啟倫是紫陽縣經貿局的退休領導,受聘后,他多次返回村里,對干沙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夯實基礎壯大集體經濟出謀獻策,多方找資金、找項目。雙新村“榮譽村主任”張顯安是安康市洪都研學旅行社負責人,正在籌劃把更多研學項目對接到家鄉落地實施。腰莊村“榮譽村支書”龍倫立充分利用自己的法律專長,幫助化解鄰里糾紛,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開展普法教育。
目前,“榮譽村干部”們在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致富能人”示范引領作用;在調解糾紛方面,發揮著“道德模范”示范帶頭作用;在培育新風尚方面,發揮著“知識分子”智力優勢作用;在政策推行方面,發揮著“家族族長”號召力。下一步,該鎮還在籌備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潛在“榮譽村干部”人選,通過黨建引領、借智借力,把各方力量和資源匯聚起來,以此緩解農村基層黨組織人才匱乏問題。
用人:新鄉賢注入產業發展新活力
紫陽縣政協委員王華是青創協會任河分會會長。任河片區30余家會員單位,覆蓋縣內特色農業、百貨、餐飲、養殖等多種產業,涌現了出華會實業、硒稀泉、群發農業、觀泉山莊、任河大酒店、裕榮酒店、臨軒閣餐飲等一批創業企業,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崗位、電商培訓、直播帶貨等幫扶形式,帶動近萬人不斷拓寬增收致富道路。
毛壩鎮所在的任河片區,曾是紫陽縣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進入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新階段后,如何開拓群眾穩定增收渠道成為最大的課題。經過深入調研后,該鎮有意識發揮‘鄉賢+’作用,用活像王華這樣的新鄉賢,著力將鄉賢“軟實力”轉化為經濟發展“硬支撐”。
在毛壩鎮的鄉賢隊伍中,像王華這樣的縣政協委員共有4名,作為“政協人”,他們每個人背后都有一支力量。政協委員劉光全作為毛壩鎮鄉賢文化促進會的會長,積極引導廣大鄉賢凝聚在黨委政府周圍,發揮好鄉賢們“智力援村、經驗助村、資本富村”的作用。脫貧攻堅期間,10家鄉賢企業通過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慰問幫扶、教育幫扶等形式助力10個村穩定脫貧。進入鞏固銜接新階段后,鄉賢會積極引導鄉賢發揮人脈豐富、信息靈通、見識寬廣的優勢,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推動智力回哺、項目回歸、資金回流。政協委員成榮安背后的力量則是紫陽縣茉莉愛心公益聯合會毛壩分會,他們憑借其公益性、志愿性、專業性和靈活性,宣傳家鄉,為家鄉發展招募更多的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搭建平臺、提供資源,助力家鄉在產業、人才、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除了用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資源,該鎮還大力引導“歸雁”回鄉興產業。先后組織召開“歸雁經濟”座談會5場次,通過內引外聯,從無到有培育36家各類市場主體,組建經濟合作組織11個,培育市級產業園區1個、縣級產業園區2個、集體經濟示范村3個,培育鄉村旅游、毛絨玩具、流水魚、茶葉、艾草、花椒、香椿、土豆8個支柱產業,形成了全鎮“十個園區”產業總體布局。轄區群眾通過勞動力、土地、資金入股等方式參與特色產業發展,帶動2000余戶穩定增收。
為了充分體現對新鄉賢的重視,該鎮調配近600平方米辦公房,投資近100萬元,建成高規格的鄉賢館,優中選優確定一批各領域優秀人才,將其個人圖像、事跡介紹進館展呈,并匯聚配置輔以地域文化標志性物件,為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眾多鄉賢們,打造了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創建了一個全新的文化高地、搭建一個交流聚會的信息中心。
通過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毛壩鎮聚變起無窮的發展動能。該鎮招商引資工作從曾經的默默無聞,到如今連續3年名列全縣前茅;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2年位列全縣各鎮第一。從“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點鎮”轉變為全市“平安建設示范鎮”;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法制建設先進鎮”。在全縣年度目標責任制綜合考核中的位次,從多年墊底逐步攀升至全縣第四,已連續4年穩定在優秀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