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周亭松
數九寒天,位于漢濱區大竹園鎮的東旭茶園卻十分熱鬧。
東旭茶園升級鄉村旅游“新版本”,打通民宿相鄰院落,建起亭臺水榭、兒童樂園等,游客可在“共享庭院”中自由活動。來自城市的游客絡繹不絕,吃特色菜、住民宿、游庭院,好不愜意。
“去年國慶期間,60多間民宿爆滿,營業額是2021年的5倍,到了冬天還是熱度不減。”大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單林江說。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三農”工作重心轉向鄉村振興。鄉村如何振興?2022年以來,漢濱區立足區情實際,接續奮斗、攻堅克難,扎實抓好發展主線、產業長線、生態紅線、返貧防線、道德底線,推進城鄉共融、資源共享、系統共治、群眾共富、人文共育“五線五共”重點,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堅持發展主線 推進城鄉共融
走進五里鎮朝陽社區,群眾居家就業正成為新時尚。區、鎮兩級依托五里工業集中區資源優勢,攜手總部級企業打造“家庭工坊”,一條看不見的生產線在朝陽社區持續運轉。運行半年的織襪戶凌孝鳳說:“我上白班,我老公上夜班,月收入1萬多塊錢。”
漢濱區將鄉村振興置于全區發展大局中,一體謀劃、一體推進五里工業集中區、城東新區、中心城區協同發展,以工帶農、以農促工,以城帶鄉、城鄉共融,推進全域高質量發展。探索建設“33055”鄉村振興示范體系,即3個示范鎮(省市區級各1個)、30個示范村、5條產業振興示范帶、5條“一抓雙促”黨建示范線建設,以點帶面、由點及面,集中資源、區鎮一體,分年度、分區域、分步驟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改善提升,2022年漢濱區實施68處安全飲水、290條道路交通、53個農網改造提升項目,實現了集中居住30戶以上的自然村硬化道路全覆蓋。全區常住農戶全部解決安全飲水,飲水安全達標率100%,自來水入戶率100%。
抓實產業長線 促進資源共享
2022年,漢濱區出臺了《漢濱區2022年推進鄉村振興產業提質增效獎扶辦法(試行)》《漢濱區支持糧油生產若干措施(試行)》等文件,投入2億元扶持農業產業發展,有力支持調動了農民群眾和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產業的積極性,推動全區農業產業快速發展。
實施招人引資,發展“歸雁經濟”,推進“百名碩博進漢濱”工程,“靶向”對接漢濱籍在外優秀人才。截至2022年12月,全區返鄉農民工創業8402人,創辦經濟實體5972家,漢濱籍返鄉創業人數逐年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全區累計返鄉創業投資千萬元以上的有20余家,百萬元投資以上的有50余家。近年來,漢濱區回引316名優秀青年到村任職,460名鄉土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1250名在外創業人才返鄉興業。
圍繞鏈長制,發揮“鏈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領產業集聚發展、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作用,推動全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目前,漢濱區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230個,其中省級8個、市級83個,區級命名園區62個。新認證“雙品一標”5個,“瀛湖枇杷”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漢濱綠茶”“漢濱香菇”等9個農產品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33家茶企獲得“安康富硒茶”證明商標使用權,茶葉企業累計獲得中省市茶葉參評獎項96項。
堅守生態紅線 實行系統共治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現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抓手。
“房子沒變,屋里屋外的環境大變樣!”村民張勤英在茨溝鎮景家社區住了幾十年。他說,以前街道周邊環境臟亂差,下雨出門一腳泥;雞鴨散養,污水遍地。經過這幾年的持續整治,家家戶戶都通了硬化路,還修通了污水管網,家禽集中養殖,環境越來越好。
不僅是景家社區。多年來,漢濱區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全區所有村組社區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通過實施危房改造、村莊亮化等,多措并舉,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人居環境顏值,打造村凈戶潔、宜居舒適的康養美麗家園。同時,全面推行林長制、河長制,探索推行田長制,構建“責任在區、運行在鎮辦、管理在村(社區)”的生態資源保護管理新機制。目前已完成《漢濱區生態振興發展規劃》,建成5個垃圾無害化處理站、6個生活垃圾填埋場(中轉站),配備了垃圾收集轉運設備。完成蒿坪河流域40處生態破壞點位應急生態修復,治理面積12.61萬平方米,清理礦渣6700余噸,促進鄉村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全面提升。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5年提升行動,圍繞“凈美漢濱”目標,一體推進農村改廁、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全區已實現萬人以上建制鎮、500人以上社區的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行政村全部建設垃圾集中收集點,污水全部得到有效治理,鎮村普及無害化廁所。
守牢返貧防線 實現群眾共富
漢濱區緊盯“三類人員”,堅持五種監測方式,嚴格執行預警監測“八步程序”,落實全面排查、綜合研判、精準幫扶、動態銷號四項措施,做到全程監督、清單交辦、幫扶到位、定期通報、績效考核五個堅持,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該區聚焦群眾增收,精準施策、對癥下藥,積極支持產業發展增加經營性收入,支持土地流轉、閑置房屋轉租、村集體經濟壯大等增加財產性收入,發揮蘇陜協作等優勢組織勞務輸出增加工資性收入,精準落實中省市一次性交通補貼、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等支持政策,落實兜底保障等增加轉移性收入,確保群眾收入達標。
結合“三聯”工作機制,多種模式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2021年,該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000余萬元,全面消除了空殼村。2022年,接續開展村集體經濟消薄行動,再削薄20個村。
遵守道德底線 實施人文共育
漢濱區實施鑄魂強農工程,結合精神文明實踐基地建設,挖掘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定期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活動,全區高標準建成4個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和49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該區依托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村級組織,深入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弘揚孝義文化,激勵群眾做孝義文明模范、勤勞致富榜樣、移風易俗標兵,以文明新風促鄉村和諧。建立完善鄉村自治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387個村(社區)“一約四會”全部完成、法律顧問全部配齊。大力實施“321”基層治理模式,構建密切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著力提升農村社會治理水平。創建區級平安示范村(社區)223個、市級平安示范鎮11個;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2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72個、區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8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