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山林 何丹
一條民生通途,承載殷殷期盼;一條蝶變坦途,延伸致富夢想。驅車行駛在鎮坪縣,一條條寬闊平坦、干凈整潔的鄉村小路縱橫延展,清新之風撲面而來。
農村公路既是城鄉聯系的紐帶,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近年來,鎮坪縣在“四好農村路”建設和構建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城市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隨著一條條“四好農村路”通村暢鄉,成為產業路、致富路、振興路,廣袤的鄉村因路而興、因路而富、因路而美。
建設:統籌謀劃 合力推進
鎮坪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交通運輸放在優先發展戰略位置,按照“城鄉統籌、干支銜接、鎮村連接”的原則,將農村公路與國省干線公路建設統籌謀劃,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縣、鎮、村道由“十三五”末的98.422公里、115.387公里、314.018公里分別增至113.743公里、123.83公里、447.164公里,分別增長15.57%、7.32%、42.4%。基本達到每個行政村有一條鄉道及以上等級公路,各個行政村基本能在20分鐘內到達國省道或縣道,農村公路網絡進一步完善。
2021年以來,該縣投資33170萬元,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6公里,投資9600萬元,新建跨河橋梁116米/2座;投資2161萬元,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20公里;投資1792萬元,改(重)建危橋272米/3座;投資1891萬元,實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94.7公里;投資2837萬元,實施30戶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48.8公里;投資2504萬元,改建行政村通雙車道公路14.2公里;投資9700萬元,新修產業園區公路23.8公里。投入公交及通村客運車輛61輛,大力發展農村寄遞物流業,全縣7個鎮58個行政村均設有網點,有效促進農村交通大改善。
管理:政府主導 精誠共治
建設管理兩手抓、常態抓,鎮坪縣著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制定出臺《鎮坪縣農村公路“路長制”工作實施方案》《鎮坪縣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路長,鎮村主要負責人為鎮村總路長。基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上下聯運、運轉高效”的工作格局。
建立“路長制”考核體系,將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納入縣對7個鎮綜合目標考核,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夯實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責任,農村公路路面技術狀況指數優、良、中等路率由2019年的75.62%上升到2021的77.17%。推行城市公交下鄉,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管護機制,將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及管理機構運行經費和人員支出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鞏固農村公路“建設、養護+”模式,吸引群眾參與農村公路建設和日常養護,促進群眾在家門口增收。
養護:全民參與 齊抓共管
“有路必養、養必優良”。鎮坪縣將全縣農村公路100%納入養護范圍,通過縣、鎮、村三級管理體系和“養護公司+農戶”“交通建設+農戶”等農村公路建養模式,加大村民培訓,讓村民就近參加公路建設和養護,掌握修路和養路技術,既降低了養護成本、解決了農村公路建設工人緊缺問題,又帶動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2021年以來,全縣每年參加養護的村民超過150人,人均增收超過3500元。
按照“城鄉即景、景即城鄉、城景相融”要求,緊扣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圍繞城鎮、社區、園區、景區配套,完善全縣農村路網體系規劃,堅持配套設施生態化,景觀化推進農村道路綠化、亮化、美化配套工程,發揮路網創造生態經濟價值功能,累計建成農村路網500公里,統籌生態經濟林建設、綠化造林等項目資源,打造了曙河路、大華路、友誼路等綠化示范路,投入農村公路綠化資金4000余萬元。
率先在全市實現鎮鎮通三級路目標,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車率達100%,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建制村為網點的農村公路網絡,基本實現“內通外連、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鄉村交通目標。
運營:城鄉一體 路暢業興
著力構建“公路圍著產業建,產業圍著公路轉”的格局,“四好農村路”持續放大輻射效應,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鍛造了金牌硬件。發展城鄉客運一體化,擁有通村客運3輛、城鄉公交66輛、出租車20輛,鄉鎮通班車率達100%,建制村通客車率達100%,農村客運線路公交化運行率達71%以上,城鄉道路客運一體化發展水平達到4A級標準。
依托便捷交通環境,整合建立縣、鎮、村三級交通物流和電子商務物流配送公共服務體系,拓展農產品線上線下多種銷售渠道,農副產品和生活用品雙向流通。現有物流快遞企業9家、郵政站所12個,縣城和7個集鎮均設立快遞投送點,實現物流快遞“村村通”,富硒土豆、鎮坪臘肉、高山蜂蜜等地方特色農副產品通過暢達的農村公路網,駛出田間地頭,走向全國各地。
實施交通振興計劃,建成產業路、園區路100余公里,打通偏遠農村物資和農副產品運輸瓶頸,帶動發展省級園區1個、市級園區25個、縣級園區25個;堅持“以路興業、以路興游、以路興城”,水晶灣、金家大院、紅杉溪谷、夏日星光、森林薈、欣陜民俗園依路而興;公路沿線特色種養殖、生產合作社、農產品深加工、移民社區工廠、客貨運輸等產業蓬勃發展,廣大群眾通過便捷的城鄉一體交通網,共享發展成果,奔向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