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下致富“金果果”,鼓起群眾“腰包包”。近年來,漢陰縣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產品,推動油茶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現如今,油茶樹已成為漢陰當地村民致富的“幸福樹”“搖錢樹”。
一、漢陰縣油茶發展歷史及現狀
(一)面積及分布情況。漢陰縣是油茶的適生區,栽培與利用歷史已有400余年,也是陜西省油茶主產區之一,2012年確定為全省油茶生產基地縣。目前,全縣現有油茶園7.78萬畝,其中千畝以上有平梁鎮太行、沙河,漩渦鎮上七、鰲頭、茨溝、大漲河、雙河,漢陽鎮金紅、交通,鐵佛寺鎮共同、四合,雙河口鎮幸和等15個村,總面積達46000余畝,零星面積達3.1萬畝,主要分布于全縣40余個村。
(二)產量及產值情況。目前具有產值的油茶園主要分布于太行、上七、龍埡、金紅、雙河口、鰲頭、新塘、大漲河等村,面積達15000余畝,年產果50余萬公斤。據2021年度統計年報顯示,全縣年產茶油250噸,綜合產值2500萬元。
(三)產業化經營情況。一是產量可觀。通過走訪調研,該縣大部分油茶種植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規范化油茶產業園為輔,如漢陰平梁太行村油茶園,2015年經漢陰永勝農業公司流轉后,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通過改造提質、發展林下養蜂和林下魔芋及中藥材種植等,實現年綜合產值600萬元以上,并帶動了周邊20余戶農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漩渦鎮上七村從2018年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累計改造老茶園600畝,新發展油茶2000余畝,2021年建立油茶加工廠,當年收獲8000多斤茶油,產值超60萬元。二是銷路走俏。漢陰縣永勝農業有限公司是全縣茶油加工、銷售龍頭企業,該公司也是地方特色農產品展覽館運營商,注冊“峰凌三韻”油茶品牌,借助中國建行善融和“832”扶貧農產品銷售平臺,年銷售成品油茶及系列產品總產值約2000余萬元。
(四)產業發展扶持和技術力量保障情況。據了解,目前該縣林業技術推廣站有熟悉油茶產業技術推廣的干部18名,其中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11人,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后續產業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對油茶建園、油茶園低產改造進行了技術扶持,效果明顯。
二、油茶產業發展前景分析
油茶是我國的重要經濟林,與油棕、油橄欖和椰子并稱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茶油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綜合開發茶油及其副產品,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一)油茶產品的競爭優勢
1.茶油是綠色保健食用油。茶油是優質食用油,茶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維生素e含量高,并含有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質,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長期食用能有效調節血脂,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心腦血管疾病,增強人體生理機能和免疫功能,具有獨特的營養和保健價值。據調查,初加工的茶油市場價格是菜籽油的2倍左右。通過精加工的食用油,國內市場為120-160元/公斤,出口價達15-20美元/公斤。
2.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油茶樹適應性強,樹根系發達,保墑穩土和抗旱防凍能力強,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漢陰縣低山丘陵荒山、荒坡皆可種植,實現油茶樹上坡,不與糧爭地,是落實農地非糧化的適宜產業,同時通過房前屋后種植油茶發展庭院經濟,四季常青、花果觀賞性強,風景獨特。
3.油茶綜合開發后產品附加值極高。茶油不僅可食用,還是重要的化工、醫藥原材料,還可以精煉制作高級美容護膚品,使茶油產品的附加值提升幾十倍。榨油后的枯餅通過深加工可提取茶皂素和制作高蛋白飼料、生物殺蟲劑和機床拋光粉等。油茶果皮是提制栲膠的原料,油茶葉含有花黃素、茶堿等,是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
(二)油茶產業化發展的有利條件
1.價值優勢。油茶常綠,壽命長,收獲期可長達百年,長期食用起到預防和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及常見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又是肥皂、凡士林、機械潤滑油、化妝品以及醫藥制劑的重要原料。茶花泌蜜量大,是極好的蜜源。
2.資源優勢。全縣有林地面積146萬畝,適宜種植油茶的山地空間較大。現有油茶林可進行低產改造,提高單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3.市場優勢。由于茶油的優質、生態、保健及產品的多用途性,近年來國內市場每公斤茶油上升到120-160元,茶花蜜、茶枯餅等產品已成為市場搶手貨。
4、政策優勢。2021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和國家林草局將油茶產業作為穩定糧油生產的重點產業予以扶持,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發展油茶產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朝陽產業。
三、拓展油茶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調研,結合實際,建議漢陰縣油茶產業發展總體思路為:以市場培育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規范化園區為核心,以低產改造為保障,逐步實現油茶產業高科技、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目標。
(一)提高低產改造,夯實發展基礎。目前農村大量人員外出務工,油茶林大面積的荒蕪是造成產業效益低的重要因素。因地制宜實施低產改造是提高油茶產業效益的基本措施,是做強油茶產業的關鍵環節。建議縣林業部門牽頭主抓,逐年實施油茶園低產改造。一要摸清底子。全面普查,摸清準確面積、林分現狀、品種類別及單產等實情。二要分類施策。分類制定低產改造方案,對林相整齊、畝產油茶果500公斤以上的定為一類林,重點實施疏苗、撫育、肥培和病蟲害防治;對立地條件較好,年畝平產油茶果50公斤的定為二類林,采取深挖墾復、補植增密、修枝亮腳、病蟲防治、合理施肥加以低產改造;對立地條件一般,長期荒蕪,年畝平產油茶果15公斤以下的為三類林,實施良種更新;對立地條件差,長期與其他樹種混生,處于自然生長狀態的油茶林可轉化為生態林。三要培育主體。對15個油茶面積千畝以上的重點村成立油茶專業合作社,確定1名懂技術、會管理的鄉土人才為合作社負責人,牽頭油茶園低產改造及后續發展,引領示范促發展。
(二)強化政策扶持,形成發展合力。一要健全組織機構。成立全縣油茶產業發展領導機構,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工作目標和考核辦法,提振發展油茶產業的信心。二要落實獎補政策。建議縣政府將油茶產業納入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獎補范疇,制定油茶園低產改造標準,從低產改造、加工及銷售、成效等方面進行獎補扶持,對開展50畝以上油茶園低產改造的以村為單位,通過縣財政、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聯合驗收,達到規模化、標準化標準后,每畝獎補800元;對加工、銷售參與企業(合作社)依據年產值,由縣經貿部門給予30-50萬元的獎補。三是加強政策扶持。縣林業部門要積極爭取上級對油茶產業的專項投入,同時鼓勵油茶園向油茶生產大戶或企業流轉,推進規模化種植、規范化管理。林業部門加強對油茶墾復、修剪、肥培及病蟲防治等技術全程服務,提高油茶集約化經營管理水平。
(三)扶持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條。一要龍頭帶動。按照“扶大、扶強、扶優”的原則,對兼具種植、收購加工、綜合利用、產品銷售開發的龍頭企業漢陰永勝公司等進行扶持,延伸油茶產業鏈條,提高油茶產品的附加值。二要創新機制。引導企業參與油茶原料基地建設,推動“企業+基地+農戶”經營模式,使企業或合作社與農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推進訂單生產,解決農戶有產量無銷路的難題。三要研發生態產品。制定富硒油茶相關標準,形成配套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推行油茶產品質量追溯制度,打造富硒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品牌,拓展油茶產品的市場空間。
(作者:張德軍 文毅 馮友松 張繼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