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梅興宇
房前屋后,果樹環繞,稻香魚肥,牛唱羊和,戶戶有項目,家家有收益……如今,庭院經濟悄然走進了平利縣西河鎮的千家萬戶,在鄉村振興路上奏響歡歌。
西河鎮農業條件優良,是平利縣有名的“壩子”之一。西河要發展,無論如何都繞不過農業,但這既是優勢也是劣勢。所謂優勢,是做好農業有條件也有前景;所謂劣勢,就是怎樣做好高效農業很考驗人,這個“命門”把握不好,一般性的農業運行可能成為一種落后的力量,邁不開大步。而庭院經濟是農民以自己的住宅院落及其周圍為基地,以家庭為生產和經營單位,為自己和社會提供農業土特產品和有關服務的經濟,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經營靈活等特點。近年來,西河鎮因地制宜,在山區發動群眾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使其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美麗經濟”。
“鄉村美不美,看看村邊水;生活富不富,瞧瞧各家屋。”“方寸之間”的庭院經濟發展成效如何,村民最有發言權。
“我們屯里到處都有‘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景色好了、道路干凈了、空氣清新了,讓人覺得很幸福。”西壩村三組村民黨平安笑著說。
庭院經濟,不僅有“看頭”,更有“賺頭”。在西河鎮西壩村,許多農家小院搖身一變成為花園、果園、菜園,一些農戶還借此走上致富道路。鎮上鼓勵和引導群眾利用空閑庭院和房前屋后土地發展果苗種植,據不完全統計,全村今年發展果苗種植共有120畝,惠及46戶152人,每畝種植收入600元以上。
同時,西河鎮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企業帶動、多元合作、農戶參與的思路,在東壩村建立高產高效大棚蔬菜基地,以“公司+村合作社+農戶”模式,公司負責規劃、建設、存貯、銷售,合作社統一生產服務、技術指導,農戶負責按規范化要求種植,形成產供銷一體化運營。在公司的引領下,目前全村利用山坡荒地、房前屋后荒地及群眾庭院進行蔬菜種植500余畝。
讓人流連忘返的觀光農業園、草莓采摘園、壩河虹橋、帳篷露營區、環河步棧道……被群山環繞的西河鎮西壩村,在有限的空間里,依托旅游開發,逐步打造成為集度假、美食、觀光于一體的新型農村。
創新激發旅游活力。西河鎮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以太陽能為動力來源,以沼氣為紐帶把種植業和養殖業緊密聯系起來,在庭院中建設沼氣池、禽舍、廁所以及日光溫室等,讓其聯合起來構建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同時積極推廣體驗式民宿,讓前來旅游的游客有機會逛菜園、吃農家菜,感受農村的生活方式。這種立體式的庭院經營模式不單單能夠把傳統種養殖業融入其中,同時也能夠提供觀光游覽、文化體驗以及農村休閑服務,屬于綜合性的庭院經濟,不但有助于傳承與發揚地方特色文化,同時拓展了農民群眾的增收途徑。
同時,西壩村通過借助鄉村建設服務公司,利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發動群眾通過土地及庭院租金、勞力薪金、人力等資本入股,共享發展紅利,促進旅游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各個小庭院也成為城鎮家庭、小旅游團、年輕人的“打卡地”。
西河鎮將西壩村打造成為“庭院經濟+鄉村旅游”的典型樣板,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家致富。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就業,促進生態觀光產業、民宿農家樂、農特產品銷售等發展,實現村民就地就近發展,真正把鄉村“小庭院”建成了致富增收的“后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