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健 張喬 唐波 趙漪湉
一場春雨后,走進嵐皋縣藺河鎮蔣家關村林下魔芋擴繁基地,王永成正在田地里為魔芋種植準備著。
“我們現在的魔芋秦魔一號抗病能力強,畝產超過萬斤,發病率不超過百分之二十。”種植魔芋半輩子的王永成,是蔣家關村的村民,也是嵐皋縣魔芋協會副會長、高級農藝師。他介紹,為了更好解決魔芋種植期間病變問題,做好魔芋種植的種子選育,村上持續和安康學院、安康農科院加強合作,選育嵐皋花魔芋、秦魔1號、鄂魔1號、安魔128等20個品種,把不同區域的品種進行集中選育,培育成適合嵐皋本地生長的優質種子,并進行廣泛推廣。
“漢濱區、漢中市、湖北省等地魔芋種植大戶每年組團到我們村學習,去年培訓人數達1000余人。我們的種子銷往重慶、湖北、漢中、山西等地。”面對這兩年魔芋種子的銷售好“錢”景,王永成臉上笑開了花,“去年2元一斤的鮮魔芋賣了2000余噸、6元一斤的魔芋種子賣了300余噸。”
作為第七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蔣家關村近年來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堅持把魔芋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攻點、鄉村振興的增收點,發展林下種植、大田套種、房前屋后堆坑栽等多種形式結合的種植模式,以魔芋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外引企業、內鏈農戶,陸續建成三方溝、學堂灣、毛坡、李家溝、水圍池、韓家淌、棗樹坪等7個標準化種植園區,輻射帶動全村規;N植魔芋8000畝。
“靠魔芋致富人口達百分之九十,種植10畝以上的,年增收就能達到3至4萬元。”蔣家關村黨支部書記伍先忠介紹,該村新建了一座魔芋初級加工廠,投產魔芋烘干生產線2條、日加工鮮魔芋35噸、年產干片150噸;精粉生產線1條、年產精粉100噸;建魔芋初級食品生產線1條,生產魔芋豆腐、魔芋醬、魔芋餡料等初級食品;建茶葉加工廠房一棟,解決60余人就近務工,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0萬元以上,輻射帶動群眾人均增收5000元。
一村富帶動村村富。作為嵐皋縣發展魔芋產業主要地區,藺河鎮根據“三聯”工作機制要求,將蔣家關村、大灣村、棋盤村、草埡村結對聯建,按照“黨建引領、區域協作、資源聯享、全域發展”思路,堅持以支部聯建為核心,抓強班子建設、抓實龍頭帶動、抓優資源共享,全面增強黨組織戰斗力。各村根據自然資源和多年來產業實踐,共同選擇“魔芋”為主導產業,聚力發展、互助共贏。現已發展魔芋24000余畝,其中蔣家關村12000余畝、大灣村1400余畝、草埡村1500余畝、棋盤村3300余畝。
藺河鎮魔芋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嵐皋縣做大基地、做優產品、做強企業、做響品牌的發展思路。作為支柱產業之一,該縣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由1名縣級領導擔任魔芋產業鏈鏈長,有效推進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今年該縣新增魔芋種植面積20329畝,全縣累計面積達到12.98萬畝,預計產量14.057萬噸,覆蓋10個重點鎮、45個村,種植規模10畝以上產業大戶1589戶;累計培育加工企業5家,培育省級園區1家、市級園區5家、縣級園區28家,新建魔芋種芋示范園7個,全縣3021戶9667人種植魔芋,芋農人均增收達到3260元,嵐皋縣明富魔芋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嵐皋縣燭山食業有限公司兩個全產業鏈鏈主企業產值均超過400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嵐皋縣不僅積極發展好魔芋產業的“硬件”,還圍繞魔芋產業文化元素挖掘,創作一首嵐皋魔芋主題歌、編寫一本嵐皋魔芋故事書、拍攝一部嵐皋魔芋微電影、制作一部嵐皋魔芋宣傳片、完善一套嵐皋魔芋宣傳牌,啟動嵐皋魔芋豆腐“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有序實施以利用實物和現代聲、光、電等科技技術結合的方式建設魔芋展館,將建成全國首個魔芋主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