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淵 張喬 通訊員 許兵
四月的石泉,天藍如洗,云白如練,驕陽之下,澄碧的漢江縈繞著古城奔流向東。
在城關鎮絲銀壩村草池灣,群山排闥送青來,油菜花香盈滿枝,小荷方露尖尖角,塘魚歡騰嬉戲水,朱鹮和家鵝在田間共舞,白鷺同野鴨于山際齊飛,泉水叮咚、蟬鳴嘶嘶、鶯語嚦嚦,都應和著朱鹮的振翅啼鳴以及村民的歡聲笑語,共同譜就了一曲和美鄉村的雋永樂章。
“保護朱鹮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村民周發奎的話也是全村人的共識。十多年來,村民們始終保持著原始的耕作方式,不使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劑,還會盡量避免噪音大的活動,努力為這群鳥營造良好的棲息環境。
朱鹮的落戶同樣也給草池灣帶來了發展機遇,草池灣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穩步推進,“草池稻香”有機稻米和“草池紅粉”有機蓮藕品牌正在孕育成長。城關鎮黨委書記何毅介紹說:“通過實施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我們著力打造全省知名的集田園觀光、休閑旅居、農事體驗、研學教育為一體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和美鄉村建設示范樣板。項目全面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2100萬元,將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絲銀壩村在打響“生態牌”的同時,還按照“預制菜加工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植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集中流轉土地,一方面引入種植企業建成高標準預制菜種植基地,另一方面精準對接加工企業強化“訂單式”標準化種植。2022年,全村種植羊肚菌400畝、紫皮長茄320畝,辣椒、豇豆、貝貝瓜100畝,基地年總產值達1200余萬元,帶動群眾務工200余人。“在基地示范帶動下,目前全鎮發展紫皮長茄、魔芋、黃花菜、辣椒等各類蔬菜達6000余畝。未來,預制菜產業將會成為我鎮經濟發展的又一增長點。”何毅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城關鎮的成功探索離不開石泉縣委、縣政府的高標準高站位謀篇布局。近年來,石泉縣始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堅持規劃先行,突出融合發展,強化要素聚集,統籌鄉村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環境承載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以接續的項目建設作為支撐,努力建設漢江沿岸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饒峰鎮勝利村位于石泉縣城以西16公里處,該村立足村域風貌特色,深挖鄉村旅游潛力,堅持以農促旅、以旅興農,通過企業出資、集體出地、農民出力的模式,招引陜西都得利、子午道旅游等4家企業,打造了國家AAA級景區饒峰驛站,全村80%以上土地資源實現流轉經營,60%勞動力就地穩定務工,35%農戶直接從事旅游服務業,2022年勝利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2萬元。
據饒峰驛站負責人陳飛介紹:“2023年以來,景區消費回暖,一季度累計接待游客達10萬余人次,營收近百萬余元。帶動周邊村民有110多人在景區就業,月工資因崗位不同在2500元至5000多元之間浮動。”
勝利村還依托饒峰驛站進一步放大景區輻射帶動效應,積極盤活改造農村閑置空間打造特色農家樂20多家,大力發展樓上開客棧、樓下開超市、庭院有花果的庭院經濟。子午農家樂5號女主人孫建芝告訴記者:“今年又把院子景觀和設施改造提升了,春暖花開后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了,我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和美鄉村建設既要體現“外在美”,又要體現“內在美”,關鍵須在一個“和”字上下功夫,外塑形、內鑄神,內外兼修才能形神兼備。石泉縣城關鎮和饒峰鎮除了在特色產業、人居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上持續精準發力,還通過深化“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樹立先進典型,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通過推行“321”基層治理模式,強化村域治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化解在基層,全力構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相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美麗鄉村。
絲銀壩村和勝利村之變,只是石泉縣乃至安康市和美鄉村建設的縮影。這幾天,石泉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試點及“兩個示范”建設實施方案、鄉村振興村民鄉建行動工作方案相繼出臺,以G541和G210沿線、景區周邊、沿江集鎮為重點,加快推動18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試點,著力打造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