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問題,也是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2022年8月份,我市正式啟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以期通過3年時間,用“安全示范城市”稱號加碼“幸福安康”底色,讓更多創建成果惠及群眾,“食安”之余更“心安”。
“一把手”牽頭的“重大黨政同責工程”
從2008年開始,堅持15年創建,手握國家衛生城市等10余張“國字號”城市名片的安康,再次向“城市榮譽”發起沖鋒。2022年,在全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同時,于同年8月啟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
“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食品安全領域含金量最高的城市名片,是反映一個城市整體食品安全水平的綜合性榮譽。
“創建關乎城市形象、經濟發展、群眾幸福感。”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羅云忠說,食品安全一直是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盡管有關部門在不斷提高監管力,但仍有潛在風險隱患。因而,在食藥領域實施“四個最嚴”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剛性措施外,國家希望借助“創建”這類柔性手段,激發地方政府主動性,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
2014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選取15個城市先行開展試點,探索以城市創建為抓手,推進食品安全工作。
“2015年我們就著手準備。但因各方面條件不具備,再加上疫情原因,直到去年8月份才正式啟動。”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李曄介紹。
這次“創城”力度可謂之大,從一開始就是“一把手”牽頭的“重大黨政同責工程”,從部門事務躍升到“城市戰略”“首抓任務”。
在《安康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明確了以市長王浩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成員涉及36家單位“一把手”。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主任由該局局長羅云忠兼任。內設綜合協調、督導檢查、宣傳報道3個工作組具體辦公。
《方案》提出,全市堅持黨政同責和“四個最嚴”,在健全工作機制、提升監管能力等8個方面持續發力,力爭在2024年12月底前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驗收。實現: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成效顯著,食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意識普遍增強,富硒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全市食品安全狀況持續向好。
“這是關乎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的重要任務!”7月17日,在全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推進會上,王浩要求全市上下統一思想、拉高標桿,全力以赴打好創建攻堅戰,以高質量的創建工作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群眾滿意“加碼”,為安康發展“加分”。
具有安康鮮明標識的創建
安康作為全國第5批示范創建城市,其他城市的經驗模式,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就安康而言,僅從創建意義出發,就決定了其具有自身的鮮明標識。
我市開展創建活動,一方面是實施食品安全戰略重要內容,“落實政治任務”,推動黨政同責和“四個最嚴”,壓實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全面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另一方面,這些年,全市堅持生態立市,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富硒食品是全市三個千億產業集群之一,共有各類食品生產經營主體36584家。其中食品生產企業474家,食品小作坊1986家,食品經營19530家,餐飲服務單位14594家。但規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有待加強。通過本次創建,能進一步提升千億富硒食品產業鏈,助推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此,全市對標高位統籌謀劃,聚焦難點全力推進。尤其是今年更以“三個年”活動為契機,以更加嚴實細的作風,推動形成“黨政同責推動、部門協作盡責、企業誠信自律、多方共同參與、社會協同共治”的具有安康特色的創建格局。
比如在健全工作機制方面,除建立了綜合協調、執法聯動、行刑銜接等外,創新推出“‘12332’包保督導+服務”工作機制:“1訓”:開展線上線下包保培訓;“2函”:發送《督導提示函》《包保督辦函》;“3表3清單”:食品生產、流通、餐飲3張“個性化”督導檢查表、企業風險管控清單;“2通報”:包保督導發現問題,向屬地監管部門下發《督導問題通報單》,整改后以《督導發現問題整改報告單》形式通報包保干部,形成閉環管理。
市委書記武文罡包保的食品經營主體為安康萬友水果蔬菜商貿有限公司,每季度去現場督導1次。1月19日,武文罡到該公司進行一季度實地督導,提出了“嚴把采購關,落實好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等2項要求。經市、區市場監管部門督促指導,企業完成一季度問題整改。3月8日,市食藥安委辦向武文罡呈送《關于安康萬友蔬菜水果有限公司落實督導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完成整改閉環。
目前,全市34名市級領導與48家A級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包保關系,全市7460名市縣鎮村干部包保36584家主體,實現了食品安全包保對應關系100%。
同時開展包保干部幫扶企業“1+1+X”。即:1名包保干部每年為1家食品生產企業或小作坊解決不少于1件實事,幫扶企業紓困解難。通過實施分層級對應、末段發力終端見效的包保制度,全市將“黨政同責”要求分解落實到各級黨政“一把手”身上;督促企業配備食品安全總監和食品安全員,聚焦“最小工作單元”,細化“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職責,完善風險防控機制,確保了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社會共治還需加力
據介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連續2年被考核為A級等次。通過創建,2022年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從2021年的80分上升為84.64分,位居全省第二。全市3年來未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狀況連續多年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創建工作呈現出“大投入、大監管、大服務”特點。
大投入。全市始終把食品安全作為公共安全體系和健康中國建設基本內容,除基礎性工作經費保障外,進一步加大對食品安全工程項目投入。如:建設10家縣級食品安全檢測機構,基本形成“市級全覆蓋、縣級能保障、鄉鎮能快檢”檢測體系;加快“八個十”樣板和示范點位打造,在全市打造600家樣板示范點位,創建100家標準化小作坊,提升改造500家小餐飲,打造15條餐飲示范街區等。
大監管。除依托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等聯合監管外,推動“互聯網+”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深度融合,實現“大數據”監管。全市以食品生產“一品一碼”和食品銷售“電子臺賬”為核心,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體系,形成覆蓋食品生產經營全過程信息數據鏈,實現來源可溯、去向可查、問題可追、風險可控。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以學校食堂、大中型餐飲企業等為監管對象,依托物聯網等對食品加工過程進行實時監督抽查,實現風險分類精準化和監管靶向化,保證了對問題企業強化監管,對優質企業無事不擾。
大服務。通過不斷打造營商環境,創新實施“監管+”,形成對企業的指導、培訓、提升等一條龍服務。貫徹落實《安康市加快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出臺《幫扶食品生產企業三十條措施》,助推全市預制菜產業發展,推動全市食品生產企業由370家增長近500家。
成立于2021年、位于白河縣的安康悅香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前身為鑫果麻醬坊。其包保干部為白河縣城關鎮黨委書記余志威。在得知法人張吉斌想升級后,不僅為其爭取到30萬元扶持資金,還聯系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從選址、廠房建設等方面全程幫扶,小作坊成長為獲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目前公司主要從事大紅袍花椒種植、加工,帶動20余戶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此成績,與全市市場監督管理系統1000多名干部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密不可分。在94項創建任務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作為牽頭抓總單位,承擔了74項。
“快一年沒完整休息過周末了。”李曄說,“大年三十,在餐館后廚都能看到我們執法人員的身影。”
雖創建成效明顯,羅云忠坦言仍有不足之處。比如在社會共治方面還需加力。還需通過更多方式和手段營造氛圍,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其中。
事實上,“社會認可、群眾滿意”是判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根本標準。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評價與管理辦法》,群眾對食品安全總體滿意度要達80分以上,對創建工作的知曉率達85%以上。
當然,制約食品安全水平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包括:農殘超標、食品非法添加以及不按標準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問題需進一步整治;個別地方和單位食品安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扛得不牢,執法力量與監管任務不相匹配;食品生產經營新業態帶來的監管問題,如微商、微店、網絡訂餐等等。
“創建,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破解這些問題,正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著力點。”羅云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