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來慶琳 鄭運祥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文化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力量源泉。近年來,石泉縣把文化振興工作作為鑄魂塑形的民生工程,創新活動載體,突出工作重點,搞好統籌結合,努力提升鄉風文明建設水平。
今年4月28日,石泉縣舉行“三員”派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啟動儀式,從全縣25個省市縣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試點村示范村選派縣級文化特派員25人、理論宣講員11人、民風引導員25人下沉村(社區),發揮專長、服務群眾,推動文化文藝賦能鄉村振興,選派人員之多、規模之大,尚屬石泉歷史首次。
市委五屆五次全會指出,要創新鄉村治理方式,大力弘揚以孝義文化為重要內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整理和保護利用鄉村文化,修訂村規民約,深化拓展“321”基層治理模式,持續用好鄉賢治理、道德評議等舉措,促進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石泉縣“三員”派駐的創新做法,正是契合市委五屆五次全會要求、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按照部署,縣級層面選派4月底前已到位,其他村(社區)由各鎮負責,分期分批已于6月底前實現全縣164個村(社區)全覆蓋。通過整合資源,精心選派文化特派員、理論宣講員、民風引導員至村(社區),不斷挖掘鄉村人文價值,增強鄉村審美韻味,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逐漸實現由“送文化”到“種文化”、從文化“輸血”到文化“造血”功能轉換。
4個月時間,以“三員”派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的成效幾何?近日,記者一行走進石泉縣,深入鎮村與社區,在一問一答間,看到了當地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信心與決心。
選派文化特派員
持續以文化人,提振群眾精神風貌
8月17日,烈日高照。在池河鎮西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黨支部書記陸龍俊向記者介紹著派駐社區的文化特派員程定珍。1964年出生的她,光看外表很難想象已經年近60歲,這或許得益于她常年從事文藝方面的事業。
2003年,程定珍加入池河自樂社并被推選為自樂社社長,自此她全心全意帶領社員表演民間傳統文藝節目,并創新穿插一些現代文藝表演,受到群眾喜愛和好評。在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她在引領社會風尚、宣傳池河發展變化等方面也作出了積極貢獻。
由她創編的音樂快板《大姑媽夸石泉》《美麗池河六朵花》、小品《脫貧攻堅趣事》《祖墳又一次搬家》、鑼鼓說唱《石泉贊歌》等節目,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并獲得諸多獎項。
基于這些特長和優勢,程定珍被池河鎮選派到西苑社區擔任文化特派員。“以前在自樂社干的時候,總是想著把社團搞好就行了。現在當選為文化特派員,感覺肩上多了一份責任,更要想著如何編排出更多有創意和教育意義的節目,以此來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談起擔任文化特派員的感受,程定珍說。
今年5月,程定珍還以文化特派員的身份,到鄰近的五愛村指導村里的旗袍隊排演節目。她表示,“以前自樂社每年大概會排演一兩次活動,都是我們自發組織的。現在包括西苑社區在內,周邊村(社區)有文藝表演需求,我們都會全力去做好配合指導工作。現在我們更像是一個整體,共同為家鄉的文藝事業發展出力!”
據石泉縣委外宣辦副主任何勇祥介紹,縣上明確要求文化特派員要以“種文化”為目標,以“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為主題,發揮特長優勢,深入開展文化、戲曲、舞蹈、音樂、體育、書法、美術等活動展演、節目編排及輔導培訓,在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基層文化隊伍的內生動力、創造活力,增強群眾文化自信。
何勇祥說:“我們還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建立激勵政策、加強督導考核等方式,要求各鎮加強統籌協調和日常管理,引導廣大文化文藝人才敬業奉獻、服務人民,發揮好派駐力量的作用。”
選派理論宣講員
創新宣講方式,讓“黨的聲音進萬家”
作為石泉縣最大的移民搬遷安置社區,西苑社區成立于2015年,共有搬遷居民1362戶、4441人,其中老人658人、兒童327人。近年來,該社區先后榮獲全國青少年“雙零”示范社區、全國老年友好型示范社區、全國民主與法治示范社區、全省第一批掃黃打非基層示范點、全省和諧社區等榮譽稱號。
諸多榮譽與頭銜背后,自有全社區干部群眾的工作和努力,但也與陸龍俊的深厚理論功底和工作能力密不可分。作為西苑社區黨支部書記,近年來他帶領社區以打造“金蠶小鎮、幸福西苑”為目標,以建設全省“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示范點為契機,深化拓展文明實踐,整合各類資源,打通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4月28日的石泉縣“三員”派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啟動儀式上,陸龍俊作為縣級理論宣講員被派駐到五愛村。
“第一次到五愛村進行理論宣講時,現場的反響和氛圍特別好。”陸龍俊回憶說,“不僅是因為我是一個新面孔,所以大家都很感興趣,而且還因為我是別的地方過來的,大家都想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對我來說,去別的地方宣講,也激勵我要深入學習理論知識,著重加深準備,在別的地方也能留下更好的印象。”
原因不止于此。陸龍俊說,“三員”派駐工作極大整合了資源,使以前分散的理論宣講、民風引導、文藝展演等工作有效統一在一起,通過“理論宣講+文藝演出+志愿服務”等形式,讓群眾在一次活動中就能獲得知識補給和精神滋養,避免了過往群眾“三天兩頭跑”的疲勞,宣講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也讓群眾更容易接受。
何勇祥表示,今后該縣各地還將抓好理論宣講,以“黨的聲音進萬家”為主題,利用“壩壩會”“板凳會”“微黨課”等靈活方式,持續開展“百課進百村”、“農民夜校”、網絡“三新”宣講、農村公益電影映前“三講”等活動,推廣運用“理論宣講+文藝演出+文明實踐”模式,用“小角度”講清“大道理”,用“身邊事”講實“硬道理”,從“新角度”講好“老道理”,增強理論宣講到達率、針對性和感染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選派民風引導員
深化移風易俗,涵育文明鄉風民風
“大不了一命換一命,也值了!”這是池河鎮雙紅村七旬老人張勛期勇救落水小伙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句樸實、感人的話。而這一事跡,至今仍在石泉傳為佳話,廣受人們贊揚。今年年初,張勛期榮獲“陜西省見義勇為英雄”榮譽稱號。4月初,張勛期被授予“安康市見義勇為模范”榮譽稱號。
在石泉縣“三員”派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啟動儀式上,張勛期就是25名縣級民風引導員之一。雙紅村黨支部書記陳兵說:“張勛期是一位知書達禮的村民,對村上的一些公益事業,他也非常熱衷,只要是他知道的都積極參與,平時村民有什么困難或遇到弱勢群體,他也會施以援手,對他們給予幫助,群眾口碑相當不錯。”
正因如此,張勛期在群眾中間有著極大的典型示范和帶動效應,作為民風引導員開展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據介紹,在他的宣傳引導下,近幾年當地逐漸形成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真正起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示范作用。
同樣作為25名縣級民風引導員之一的胡蘭英,是石泉縣文旅廣電局駐后柳鎮中壩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因為有著文旅廣電系統的工作經驗,在開展民風引導過程中,她著重聚焦文化活動與新民風建設融合,以此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同時,她積極組織開展移風易俗、新民風宣講、人居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活動,著力打造“五美庭院”;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黨員干部示范、行業部門監管作用,整治大操大辦、高額彩禮、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有效破除陳規陋習,弘揚文明新風。
如今,包括張勛期、胡蘭英在內,覆蓋全縣的民風引導員正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持續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主流價值,動員和激勵廣大農村群眾爭做文明新風的傳播者和踐行者,助推鄉村振興。
文化強則國家強,鄉村興則國家興。接續寫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大文章,在鄉村文化發展中推動鄉村振興,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悅民、文化智民、文化富民,石泉縣探索出的“三員”派駐工作,路徑可行、前景可期。
“‘三員’派駐工作是今年我縣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的一項重大創新舉措,各鎮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調動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大力實施‘十鎮百村種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三員’派駐工作的強大合力。”石泉縣委副書記樂榮的話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