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周磊)近年來,我市著眼資源配置,聚焦履職效能,先后評估機關事業單位626家,逐漸積厚成勢,實現了由局部探索、破冰創新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用、高效務實的評估機制,取得了實在成效。
突出講政治、重實效,以“一套評估機制”統領評估工作。建強評估隊伍。由市委編辦牽頭,會同市人大、政協委室領導和市級組織、財政、人社、審計、黨校等部門單位,組成評估工作組,夯實評估力量。出臺評估辦法。制定出臺《安康市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評估實施辦法(試行)》,以制度的形式將各級機關和事業單位列入評估范圍,為切實推進評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評估體系。聚焦黨管機構編制、履職盡責、“三定”執行、機構設置、編制管理,形成了6項一級指標、23項二級指標、32項三級指標的“62332”評估體系,為全面精準開展評估提供標準支撐。規范評估流程。樹立目的鮮明、邏輯周延、有效有序評估導向,按照“安排部署、部門自評、實地評估、征詢評價、分析研判、審核審定”六個環節規范實施,提升評估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法定化水平。
突出數字化、精準化,以“一套數據分析”提升評估質效。“顆粒化”分析履職效益。梳理“主要職責—任務分解—履職情況”關系脈絡,對機關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及其內設機構職責履行情況進行細化分解,形成“顆;”最小單元,構建“核心職能履職效益”評估體系,客觀評判履職效益。“精準化”分析編制效益。甄選部門核心業務,計算“主要經濟指標編制貢獻率”,建立對比表、柱狀圖,客觀反映部門編制使用效益。“系統化”分析社會效益。組織開展民主測評、問卷調查、座談走訪,書面征求相關部門意見,制作線上測評程序,了解被評估單位黨風政風行風評議、督辦督查、目標責任考核、巡察審計、財政績效、“12345”市民熱線工單辦理及信訪受理等相關情況。“結構化”分析人員效益。依托機構編制實名制基礎數據,對評估單位的人員配備、學歷層次、專業水平、履職能力作出分析,對部門履職所需人才招引、配備提出合理化建議。
突出樹導向、強監管,以“一套閉環管理”強化結果運用。強化結果審議。評估工作組形成評估報告,經市委編辦室務會研究審議后,提請市委編委會議審定,評估結果以市委編委文件發文,提高評估結果運用的權威性。夯實結果運用。評估結果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四個格次,組織、編制、巡察、審計、財政、人社及主管部門根據自身職責,按照《安康市機構編制執行情況和使用效益評估實施辦法(試行)》,分別運用評估結果。盤活編制資源。通過評估,收回事業編制250余名,優化調整職能職責110余項,有效提升機構編制資源使用效益。跟蹤督辦問效。市委編辦對評估結果運用情況進行跟蹤督查督辦,建立“責任明、可追溯”清單式管理模式,確保評估結果落地見效,形成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