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偉
冬至來臨,時令進入一年中黑夜最漫長的階段,蒙蒙夜色中,盡管氣溫一再朝著零下逼近,但在安康中心城區大大小小的街角巷弄,人間煙火的沸騰氣息依然觸手可及。
萬樂城門前夜市
天色將晚,家住漢濱區老城街道的李銀匆忙安置好兩個孩子的晚餐后,便推著小餐車出門了,串串晶瑩剔透的糖葫蘆既是她一天的勞作成果,也是她的生計所系。進入培新街口,李銀熟練地將一應器具擺放好,便站在餐車前等待客人。一個多小時候,60多串糖葫蘆銷售一空,李銀瞅了瞅手機上增加的600多元收入,滿足得笑意浮上臉頰。
同樣在這條街上,李銀的丈夫劉小偉也是眾多攤販中的一個。四年前,夫妻倆為了孩子上學從五里老家搬到安康。為了生計,曾嘗試過很多工作,可都因為種種緣由未能長久干下去,直到最后,培新街的“夜經濟”為他們的生活打開了明亮的出口。
“在這里擺攤雖然辛苦,但是時間比較自由,收入相對打工來說也能更高一點,所以我們就一直堅持下來了。”李銀的兩個孩子也在附近上學,四年來,夫妻倆駐守在培新街上,一個賣冰糖葫蘆和東北飯包,一個賣炸雞,生活在以這條街道為圓心的軸線上變得興旺起來。
在這條不到2公里的街道上,共有50多家攤販,不論風雨琳瑯、嚴寒酷暑,都堅守在一隅之地的餐車后面,為幸福生活全年無休地奮斗勞作。他們是這座城市實體經濟最小的單元細胞,讓一座城的煙火凡常有了生機與活力。
嚴國強在雙堤巷的小攤
秉持為消費者負責,為民生加碼,為經濟添彩的原則,漢濱區政府在精研細管的基礎上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局、城管執法大隊、街道辦事處和社區,針對小攤小販開通綠色通道,為他們辦理了攤位證、營業執照等證件,讓攤販們能夠安心無憂經營的同時,也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環境。
在培新街售賣甜品熱飲的攤主馬蘭花說道:“我在這里擺攤也有兩年了,現在對我們這些攤販的管理更加規范,時常都有人過來監督檢查,當然對我們也有好處,用水用電用廁的問題都解決好了,每天垃圾也有專人來清掃,這樣我們經營起來就更加放心。”
對此,在距離不遠的金州路雙堤巷擺攤多年的福建人嚴國強有著更深的感觸。“我來安康有20多年了,主要賣烤魷魚,租個鋪子不劃算,就這種小車又方便成本也低。最開始我在市中心廣場附近擺攤,那時候流動性比較大,顧客也不太放心在我們這種小攤上消費。這幾年政府倡導‘夜經濟’,我就干脆搬過來了,今年給我們統一辦理了營業執照、食品攤販登記備案卡,顧客一看這些證件,消費起來更安心不說,對我們也是一種保障,能夠固定在一個地方長久地將生意做下去,水電這些也不用自己再想辦法解決,我很知足了。”
“夜經濟”一頭連著地方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百業。廣闊的“夜經濟”消費市場,催生出餐飲、百貨、娛樂等多元化的業態,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生活,也為眾多低成本創業者提供了創業就業的實踐平臺。連續數日,記者通過走訪萬樂城、雙堤巷、培新街、黃溝路早市等地,發現無論是擺攤的小夫妻,還是兼職的大學生、抑或初入社會的00后,都在“夜經濟”的單元內,找到了拓寬生活的一條通道,既為創業就業延伸了思路,更為安康“夜經濟”的繁榮注入了一抹亮色。
在城市基層治理的網格之內,小攤小販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何在提升管理效能的同時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服務?漢濱區城管局副局長李東給出了自己答案。
“‘夜經濟’發展至今,已成為眾多年輕人靈活就業的重要形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探索更加貼合城市發展脈絡、地方實際的管理辦法,以期讓夜市長紅,經濟細胞更加活躍。今年以來,漢濱區城管局協同街道社區共同發力,利用城市空閑地、有條件的人行道設置劃線管理、限時經營的早夜市市場,同時對部分果蔬市場指導運營業主完善設施設備,采取錯時經營的模式,早晨上午開放為果蔬銷售,夜間則開放為限時經營的夜市。鼓勵指導具備條件和意愿的商業綜合體,利用自有空間舉辦早夜市市場,并實行物業管理。以校園周邊為重點加強流動商販的引導和管理,通過法規政策宣傳、協助提供市場攤位等措施,引導游商進場入市規范經營,對進場入市經營的食品商販按規定進行備案登記,并及時通報市場監管部門落實食品安全、餐飲油煙等規范管理。”
從城市管理角度來說,引導流動攤販進場入市規范經營,既推動了城市管理工作有序發展,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市容環境秩序建設管理水平,也在化解城市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城市“面子”與群眾“肚子”之間的矛盾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體現了漢濱城管人“城管背后有民生”的工作理念。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小攤販有了固定經營場所,用水用電方便,安心經營,不再東奔西跑,也就有了相對固定的客源,生意也好做了。市場有人管理、有人保潔,既有了“煙火氣”,也治理了“臟亂差”,整體環境更加安全、方便、有秩序。
與此同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食品安全衛生方面也拿出繡花功夫,常態化開展各種安全檢查,在柔性監管中強化對消費者的保障。漢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柯賢會表示:“我們要求早夜市食品經營戶在顯著位置公示登記卡及健康證明,嚴格落實進貨查驗記錄制度和食品經營規范及各項食品安全制度,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常識,用全面規范的管理讓‘夜經濟’實現良性發展。”
一系列善治、精治、強治舉措,歸根到底都是圍繞“人治”,漢濱區通過多部門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讓小攤小販有了固定化的經營場所,市容市貌更加整潔,既為街巷“暢淤活血”,又為經濟“強筋壯骨”,燃旺了民生煙火。
黎明時分,天邊泛起魚肚白,早市上蒸騰的熱氣和人們鮮活的笑臉是生活最溫暖的底色。走過培新街,于夜色中收攤回家的歸人已將這條街道還給往來行人,干凈、敞亮的路面承載著經濟發展、民生之用,到了夜晚,又再次活泛成“越夜越精彩”的樣本,升騰起“夜經濟”的“紅火之味”。